館藏擷英/鏨胎琺瑯「太平有象」\閒 雅

在故宮博物院借給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珍貴文物中,有一對鏨胎琺瑯「太平有象」(附圖,其一)。它們正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第二展廳「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展覽展出,該展廳主要呈現清宮中人物衣食起居、治國理政、敬天事神等多個情景。
鏨胎琺瑯「太平有象」,清乾隆,通高一百七十厘米,長一百厘米,寬五十五厘米。象體態碩大渾圓,胎體厚重,氣度雍容大方。據故宮博物院專家李永興提供的史料,這對大象是兩廣總督李侍堯於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進貢的。彼時廣州匯集着南來北往的商人政客,聚集了各種能工巧匠,在畫琺瑯到來之前,廣東匠人已經熟練掌握了掐絲琺瑯和鏨胎琺瑯的製作。可以說,廣東「承包」了清宮的琺瑯供應。
這對象被安放在紫禁城內的道教場所欽安殿中,此後二百多年間,從未離開過北京城。直至二○一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它們才第一次結伴「出宮」,回到「家鄉」廣州展出,隨後又南下結伴赴香江。
乾隆對於大象馱瓶的組合似乎特別感興趣,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工藝製作紀錄《活計檔》中,可見不少為瓷象、玉象添配寶瓶的紀錄。為何大象陳設如此受皇帝喜愛?「太平有象」指代太平景象,一般認為象負一瓶,取「瓶」與「平」同音,象背上馱着寶瓶,在中國傳統文化裏有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意涵。乾隆時期,各類以祥瑞圖案拼湊而成的四字吉祥話十分流行,而太平有象這個藝術母題,在清代宮廷蔚為風行,作為盛世的一種視覺暗示,躋身成為清宮不可或缺的陳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