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大險企有12家在港營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業俊)保聯會智庫主席Edward Moncreiffe指出,香港保險業對香港貢獻巨大,保險業約佔香港生產總值的4.5%,目前全港人口約有2%為保險公司或保險中介工作,亦即大約每35名香港成年人中就有一位在保險業工作。保險是一種風險冷卻機制,多數人的保費補貼少數人的損失,亦即是「共同富裕」。保險也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催化劑,因為沒有保險,企業就需要存錢,這意味着他們不會投資並且不會增長。
本港人均保費全球第二
香港的本地保險市場龐大而且外向,撇除開曼群島,香港的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全球最高,目前全球20大保險公司有12家在香港營運。據瑞士再保險(Swiss Re)的數據顯示,2021年香港的人均保費位列全球第二,達9,600美元;而保費佔國內生產總值則達19.6%,同樣名列全球第二。香港擁有非常龐大的人壽保險行業及可投資資金池,估計香港保險業持有超過100億美元的投資資產。
然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要將國際風險置於此地,香港就尚未獲得應有份額且並未充分發揮作用。據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IAIS)資料,2021年香港佔全球總承保保費只有1.2%,排名第16;於全球再保險毛保費亦僅佔1.4%,排名第12,反映香港未能在國際保險市場中搶佔更多市場份額。
港有空間承保更多國際風險
Edward認為,風險是不受地域限制,香港尚有不少空間可以爭取承保更多國際風險。例如,香港於全球再保險領域的合理份額至少應該達新加坡的兩倍,因為香港的資本債務、資本市場、股票、銀行業、存款、管理資產等等都比新加坡更大更深,惟現時香港的全球再保險份額只有新加坡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