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港樓市仍樂觀可期

李婉茵 高力香港研究部主管
差餉物業估價署日前公布,私人住宅售價連升兩個月,創下四個月來新高,本年頭兩個月累升3.28%,主要受通關效應、一手交投、加息放緩以及稅階調整四大因素驅動。高力國際調整全年私人住宅樓價預期,可按年上升8%。
復常通關釋放購買力
首先,隨着內地與香港復常通關,市場氣氛逐漸樂觀,加上特區政府推出的「搶人才、搶企業」政策主旋律,包括買家印花稅退稅機制,以及放寬了各類型的人才入境措施,政策誘因加上疫情期間積壓的購買力,造就樓市重拾升軌。
值得一提的是,從地產代理行所收集,未經土地註冊處註冊的數據,至本年3月27日錄得100宗的5,000萬元或以上一手物業成交,當中有45宗(45%),就姓名拼音得知為內地買家,而非內地買家則佔26宗(26%),餘下的交易則多為公司買賣或內部轉讓模式,估計內地買家所佔實際百分比超過一半。5,000萬元或以上一手尊貴物業,首季成交量已達去年全年115宗的87%,預計第二季表現會更為突出。
大熱紅盤出價克制
其次,受去年悲觀氣氛影響,發展商推售新盤保守,積存三四萬伙單位,本年首季迎來「報復式推盤」,而且出價克制,當中不乏大熱紅盤,例如何文田站上蓋的瑜一、東九龍Koko系列、掃管笏的飛揚及朗屏站雨後等,均錄得不錯銷情。
由差估署數據可見,2月份升幅最大的物業類型為實用面積430至752方呎下的中小型單位,為2.35%,估計受惠於2023財政預算案中公布的印花稅稅階調整,亦反映剛性需求依然。
宏觀經濟而言,美國加息後遺症湧現,不少於美國本土的中小型銀行受到資產價格貶值拖累,相繼出現擠兌風險及清盤,聯儲局就是否加息及幅度,受到公眾質疑及壓力,最新只輕微加息0.25%,香港並未跟隨;另一邊廂,瑞信瑞銀的合併案,對優先債權人利益的漠視,亦令群眾對金融產品信心,以及瑞士作為世界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有所動搖。危中有機,卻對實物資產,例如房地產,及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帶來迎頭而上的機遇。
不過,即使樓市樂觀可期,亦需留意本年度的賣地表現,若住宅用地再出流標或低於市場預期價格成交,或會影響整體升勢。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