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私家車收費 首階段「633」制




年底前再調整 繁忙時段紅東兩隧收40元
為改善三條過海隧道車流量失衡的問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日前通過「三隧分流」收費方案。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昨日公布,首階段在8月2日實施,私家車實施收費「633」制:西隧減至60元、紅隧及東隧統一增至30元;今年底前的第二階段則實施按時段收費制度,私家車繁忙時段使用西隧維持60元,紅隧及東隧則再增至40元;非繁忙時段,三隧則劃一為20元。運輸署期望分流後的車龍,紅隧縮短1至1.5公里,東隧縮短0.5公里。但專家指出三隧已飽和,調整收費治標不治本,建議研究全面使用電子收費系統、是否加建過海隧道或跨海大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目前紅隧是三條過海隧道中收費最低的,加上地理位置方便,不少駕駛者都選用紅隧。根據運輸及物流局的數據,2021年每日早上繁忙時間西隧、紅隧及東隧的平均車龍分別是0.1公里、2.6公里及1.7公里;使用紅隧要25分鐘才過到海,但西隧只需3分鐘。
的士過海兩階段均為25元
隨着特區政府8月1日收回西隧專營權,締造契機讓政府解決失衡問題。其中,私家車數量佔三隧車龍超過五成,故今次分流方案較集中調整私家車收費。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昨日在記者會上公布,8月2日起實施首階段分流方案,屆時不分時段,私家車使用西隧的收費由目前75元減至60元,紅隧和東隧則加價至30元,以吸引部分駕駛者轉用西隧。的士使用三隧全日劃一25元,其他車種收費維持不變。
今年底前實施第二階段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方案,周一至周六每日劃分三種時段收費,早上和傍晚的繁忙時段(上午7時許至10時15分,及下午4時許至晚上7時),私家車西隧收費維持60元,紅隧、東隧則再加至40元。一般時段及非繁忙時段,三隧則分別劃一收取30元及20元。為免駕駛者為慳隧道費刻意加速「搶閘」或減速「塞閘」,由一個時段過渡到另一時段之間,隧道費每兩分鐘增加或減少2元。
至於商業車種的三隧收費,則不論日子、時段,的士一律徵收25元,小巴貨車等則劃一收取50元。
林世雄指出,繁忙時段佔全日約兩成時間,相信有助在繁忙時段減少紅隧、東隧的行車時間。第二階段西隧與紅、東隧收費相差20元,對吸引司機改用西隧的經濟誘因是否足夠?林世雄解釋,「西隧全線下調,(非繁忙時段)最高減幅達七成半,相信受益的不會只局限在駕車過海市民,亦有過海巴士乘客。」
運輸署署長羅淑佩表示,的士劃一收費可以讓司機不會再因隧道及時段收費高低而選擇隧道,減少乘客及司機的爭拗,希望實施新收費後,繁忙時段私家車車量減少一成,車龍也有所縮短。
學者指治標不治本 倡研新通道
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目前三隧收費懸殊,是車流失衡主因之一,但根本性問題是三隧都已飽和。根據政府數據,2021年三隧上午及傍晚繁忙時段的飽和率高達126%,其中紅隧更是超負荷五成。他認為調整收費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新方案會起少少作用,提高西隧使用量,降低紅隧、東隧擁擠情況。但始終繁忙時間三條隧道都已飽和,而上下班高峰期是剛性需求,能調節空間不大。」
他預計實施新方案後,紅隧、東隧繁忙時段擁堵情況稍為改善,「可能平時塞車半個鐘,現在(塞)十幾分鐘。」他建議特區政府盡快落實不停車全電子收費系統,甚至仿照外地做法實施單雙號通行等方法限流,以及進一步研究是否需要建設新的過海隧道或跨海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