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漢皇指令從胡俗 昭君復嫁單于子

悲愴的女聲悱惻纏綿在唱:「我今獨抱琵琶望,盡把哀音訴,嘆息別故鄉,盡把哀音訴,嘆息別故鄉。唉悲歌一曲寄聲入漢邦,話短卻情長,家國最難忘,唉悲復愴……」此曲名為《昭君出塞》,側面描述出漢代由盛轉衰,為緩和跟匈奴的戰事,被譽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出塞的歷史。
昭君風塵僕僕到塞外以後,跟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好景不常,呼韓邪單于去世, 王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依遊牧民族收繼婚制,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
對此,我們可能產生很多的疑問,為何一個對自己國家念念不忘的女人,「求歸」不得,甚至在丈夫撒手人寰後,跟丈夫的兒子再婚呢?昭君的故事,我們可用以社會化(Socialization)理論作解述。
首先,我們可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社會化。社會化意指人類學習、繼承各種社會規範、傳統、意識形態等的社會文化元素。個人的社會化常受到地區文化,以及個人的成長背景的影響,透過社會經驗學習如何在社群文化中謀求生存。
社會化就是整個生命學習的過程,即是打從幼兒開始,行為、信念和行動產生的核心影響。至於「和親」,則是中原皇朝與邊疆遊牧民族之間的政治聯姻。西漢時期的「和親」對象為匈奴,雙方目的各異,西漢想維持邊疆的安寧;匈奴則想得到更多財物,以及與和親同去的工匠和先進生產技術等。
漢初,漢弱匈強,劉邦是向匈奴求「和親」,以漢宗室女和大量財物奉獻匈奴單于,意在以暫時的屈辱,換取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而到王昭君時期的「和親」已是漢強匈弱,匈奴呼韓邪單于又是第一位到漢廷朝見的單于,所以身為宮女的昭君只是「和親」交換的物件之一,並沒有自主權。
昭君「從胡俗」 ,因她只是「和親」禮物,必須依照皇帝的旨意,加上好幾年的牧民生活,昭君體驗到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久而久之,建立起另一套的社會規範、傳統、意識形態,所以對於跟丈夫的兒子繼婚,也是得接受。
從昭君的故事裏,可見文化的對個人社會化的重要性。文化能塑造影響幼兒甚至成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因而,學習社會文化規則、期望和禁忌,對於人的成長是重要的一環。
◆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