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式慢社交 「圍爐煮茶」掀風潮


體驗古人詩意生活 氛圍獨到儀式感強 「為傳承茶文化添了一把火」
凜冬的愜意,莫過於擁一方露天小院,幾張古樸木桌,三兩好友爐火圍坐;炭火通紅,茶湯氤氳,烤得暖烘烘、香噴噴的柿子、橘子、花生、年糕、板栗……滋滋升騰着熱氣。這樣一幅煙火味十足、氛圍感拉滿、儀式感爆棚的「圍爐煮茶」聚趴,正火遍年輕人的中式社交圈。「『圍爐煮茶』在古人生活中是一件尋常事,如今被推崇、復興,是今人對古人生活方式的一種嚮往。」國家一級茶藝技師、福州左海大眾茶館館主崔榕說,輕煮歲月,慢煮茶,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其實生活原本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德花 福建報道
「最近周末,經常和小夥伴們相約福州煙台山煮茶、吃烤食,悠閒自在又暖和,會呆上一整天。」 去年秋冬以來,新晉為福州藝文潮流時尚地標的福州煙台山漫步街區,多家以茶為主題的新式茶空間成了年輕人體驗趣味飲茶的網紅打卡點。「00後」福州男孩俞錦和小夥伴們成了這裏的常客。「疫情這三年,大家常常都會流露心慌、不安的情緒。在這裏,看着茶水在壺口咕嘟咕嘟地蒸騰,棉花糖被烤得膨脹舒展,栗子慢慢脫着殼……再喝上一口加了奶的熱茶,全身上下穿透着暖意,這份美好意境、難得的鬆弛和慵懶感,可以抵消生活裏的不堪和迷茫。」 俞錦說。
藉煮茶為孩子講解茶文化
「朋友圈晒的都是『圍爐煮茶』美圖,我也果斷買了一套器具在家裏煮起來,疫情期間每天煮陳皮老白茶,一家人圍爐而坐其樂融融,有煙火氣又充滿詩意,連家裏的小孩都愛上了喝茶,懂得了白茶、綠茶、烏龍茶的區別。」「80後」徐小姐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是一位語文老師。她說,疫情改變了人們出遊方式,戶外露營一度被熱捧,朋友中也很多人就直接把戶外燒烤裝備放在家裏圍起爐來了,可以說是一種露營燒烤的延伸。作為語文老師,徐小姐也沒有放過用「圍爐煮茶」的儀式感來給孩子們講解中華茶文化。
「『圍爐煮茶』是中國古人玩剩下的,我們今人只是重新複習起來。在1,200多年前的一個風雪夜,唐代女詩人薛濤就寫下了『田凍雨寒朝閉戶,雪飛風冷夜關城。鮮紅炭火圍爐暖,淺碧茶甌注茗清』的詩句;還有陸游那首『落日疏林數點鴉,青山闕處是吾家。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你看古人冬日裏的風雅,都在一壺茶裏,或獨飲或對飲,都是一份悠閒愉快、暖心又暖胃的美好。」徐小姐說。
「是對傳統生活美學的回歸」
崔榕說,「圍爐煮茶」在古人生活中是一件尋常事。中國是茶的故鄉,這幾年整個茶文化在復興,前不久中國茶申遺成功(「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更是把中國人骨子裏的飲茶基因給喚醒了。
「這樣的圍爐形式好玩,體驗感好,畫面很美,適合年輕人po社交媒體,其實這也是今人對傳統生活美學的一種欣賞和回歸,說到底還是中國千百年來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生活禮儀和生活方式有着穿越時空的魔力。」作為推廣茶文化、閩都文化的福州左海大眾茶館的掌門人,崔榕覺得這一波被年輕人拉成社交新頂流的「圍爐煮茶」風,讓中國茶文化以年輕人的視角和方式被大放異彩,「為傳播和傳承茶文化添了一把火」。崔榕說,如今最具有中國文化的東西,才最具價值內核。而「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是世界對中國茶文化的推崇肯定。「茶不僅僅帶給我們健康、帶給我們美的享受,茶中更蘊含着包容、淳樸、感恩、智慧、謙卑等文化。」崔榕說,美好的事物終會代代相傳。
千百年來,茶賦予了人們無限創意的想像空間。它既可清飲,也可調飲,加奶、加果汁、加糖、加香料、加酒……總有一款風味不同的茶飲驚艷你的味蕾。「新中式茶空間、茶館的興起,年輕人成了茶飲消費的主力軍,茶以有趣、多元的方式融入年輕人的日常,激發年輕一代對茶文化的興趣。」 在崔榕看來,有審美、有情趣、高品質等多種複合體驗結合的新式茶空間,讓更多年輕人走進茶的世界,這於茶、於茶人、於茶產業來說都是幸事。
改變年輕人對喝茶的認知
俞錦說,新中式茶空間、茶館打造的調性頗受年輕人青睞,在茶產品多樣化的同時,增加更多與煮茶、烤食、閱讀相結合的體驗場景,有的用圖書作為軟裝成為空間的一部分,有的會放大某一類茶飲體驗,比如專門推介唐代煎茶六步法,在烤棗烹茶的過程中有一種與古人時空對話的歷史縱深感,讓人新奇而着迷。
還有不少新式茶空間,用機器粹茶,用「手沖咖啡」的手法做手沖茶,用「調酒」的方式做「特調」創意原葉茶、冷泡茶等,對標年輕人的低脂肪、低糖、低卡路里的健康消費需求,以趣味性、創意性取悅年輕消費群體。
在俞錦看來,充滿趣味的「圍爐煮茶」,「圍」出了氛圍感,「煮」出了儀式感 。「改變了年輕人對喝茶的認知,既愉悅、舒緩又慵懶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