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箴今品】好書良友 溫故知新

  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格言聯璧·學問類》)

  我們想好好學習,總離不開「三寶」:一、良師;二、好書;三、益友,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佛門中也有「三寶」一說,三寶者:佛、法、僧是也。佛陀,對應於世俗,如「導師」;佛法,對應於世俗,如「知識」,而「書本」為其主要載體;僧侶,為修持之助伴,對應於世俗,如「同窗」或「朋友」。事師之道,將來機會合適時再談,本文焦點在「書」和「友」。

  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儒家論述為學之道最為深入透徹。《論語》為儒門首要經典,開宗明義即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見求學與交友,是相提並論、並駕齊驅的。

  《菜根譚》有句名言:「千載奇逢,無如好書良友。」好書如良友,良友即好書,兩者二而為一。透過結交良友,我們能從中習得知識;透過閱讀好書,我們能和作者展開心靈對話。

  晚清名臣左宗棠在其書房掛着一副由他親自撰寫的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下聯「讀破萬卷」是有典故的,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博覽群書是杜甫筆下功夫的根底。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不但勤於閱讀,也十分重視廣交益友。他與唐代另一位大詩人李白所結下的友誼,實為中國文學史中的千古美談,杜甫在《春日憶李白》寫道:「何時一樽酒 ,重與細論文?」足證他倆曾就寫詩之道作深度交流,互相學習。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在年輕時已胸懷大志,喊出豪言:「丈夫要為天下奇,即讀奇書,交奇友,著奇文,創奇跡,做個奇男子。」他後來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員,得以廣泛閱讀經典名著和當代著作,並結識了時任北大圖書館館長的李大釗,為他日後走上革命之路打下了基礎。

  誠如格言所說:「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溫故知新,確是我們學習的不二法門。新春伊始,希望同學們早日訂下今年的讀書大計。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