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學生自縊事件思考下篇】心理問題低齡化 支援系統迫眉睫

◆學界呼籲加強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圖為安徽一所中學的心理輔導老師(左)帶領學生在校園心理健康輔導站宣洩室減壓。資料圖片
◆學界呼籲加強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圖為安徽一所中學的心理輔導老師(左)帶領學生在校園心理健康輔導站宣洩室減壓。資料圖片

  3000萬中國兒童青少年受情緒困擾

  備受關注的江西中學生胡某宇事件,引發人們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討論。多年來致力於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中國首批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紅十字心理救援專家張曉麗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內地很多學校配備專業的心理諮詢室和心理諮詢師,有些還配有催眠椅、放鬆椅、沙盤等等,但總體來講,仍顯不夠重視,「比起教學來,心理健康的位置很輕。專業的設置幾乎形同虛設,很多老師都是用這些設置來教學;有的老師是兼職,沒時間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還有的是排不上隊,心理老師只有一兩個,但是學生有好幾千,學生求助不及時,根本排不上號。」她提到,疫情給青少年帶來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在後疫情時代,要加強家校社共建,各自從自己的角度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建立完備的系統。◆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於2021年8月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中,有3千萬人受到各種情緒、心理行為問題的困擾。實際上,學界一直呼籲加強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但現實中這一類問題並未得到有效解決,很多青少年依然在負面情緒中備受煎熬無法宣洩。

  家校多對孩子心理認識少

  從事心理健康教育30餘年,張曉麗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頗為了解,她還專門成立心能原教育研究院,自己擔任院長,組織權威的心理專家團隊在全國範圍內深入學校、社區、家庭進行心理健康調研。她指出,內地從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志願者很多,「但目前大多數學校和家長仍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認識不足,甚至不知道可能是由心理障礙導致。」

  張曉麗正帶領團隊在福建進行調研工作,並準備給當地的高中生開展「生命安全 陽光伴行」的心理健康課程,「疫情剛剛過去,新的學期馬上開始,要開展線下教學,要每天上學,和老師、同學相處,對於3年來大部分時間在家裏上網課的孩子們來說,可以說是重新融入社會。還有很多孩子升入初中、升入高中,很多內向的孩子會因此感到恐懼,不能一下子適應新環境,又找不到排解宣洩的出口,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現問題。」

  青春期處理不好易走極端

  「青春期是個非常特殊和敏感的階段,會經歷心理和生理變化和轉折,處理不好就容易走極端。」張曉麗表示,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包括對外界認知的變化、對情緒的調整控制的變化等等,自我意識增強,情緒衝動不穩定,「表現在自以為是,忽略或排斥別人的建議和方法、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渴望得到認同和支持,人際關係適應不良、處理不好,學習的競爭壓力導致厭學等反常行為。」不過,她指出,這是人的成長必經階段,這一階段的青少年需要老師和家長陪伴式的輔導和關愛,幫助他們找到宣洩情緒的通道。

  家庭變化是心理問題要因

  海南醫學院心理學教授楊娟亦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青少年心理問題與人體發育相關,包括大腦發展不平衡、體內激素水平變化等等,都會導致青春期孩子的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但這不是簡單一對一的關係,而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的綜合影響。」

  張曉麗和團隊的調研中發現,心理問題已經出現低齡化趨勢。幼兒園的孩子出現自閉症、不合群、暴躁等等,其實並不一定是情緒的問題,但是老師和家長不重視,就會讓小孩子養成怪異的性格,甚至會影響一生。在她看來,這主要與家庭教育和社會的發展有關,特別是近幾年受疫情影響,很多家庭關係不穩定,以及多胎家庭增多,家庭環境的變化是導致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2021年,中國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調報告發布,結果顯示,6歲至16歲在校學生有17.5%存在精神障礙。世界衞生組織的統計亦顯示,全球約10億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礙困擾。

  加強家校社共建支援系統

  張曉麗表示,在後疫情時代,要加強家校社共建,各自從自己的角度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建立完備的系統。尋求社區街道給青少年好的成長環境,安排社會活動讓他們多參與,學校要加強培育和督導。她認為,有參與感的孩子能夠很快提升對社會的認知和看法,也容易融入社會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