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教育局清晰規劃普通話教學

◆多名學者及資深教育工作者出席昨日座談會,探討香港中文教育發展今昔。
◆多名學者及資深教育工作者出席昨日座談會,探討香港中文教育發展今昔。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過去逾一個世紀,香港中文教育歷經曲折的發展歷程。鑑往知來,對教育界及青年學生來說,本地中文教育的未來發展路向,值得摸索與關注。《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第二版)》發布會暨「香港中文教育發展今昔」座談會昨日舉行,多名學者及資深教育工作者就此進行深入探討。有學者認為,中文與英文授課的爭議,癥結源於家長、學生、社會人士和辦學團體的文化自信,故向年輕一代講好中國故事和香港故事的工作至關重要。有專家則指,隨着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普通話教學重要性與日俱增,建議教育局作更清晰的指引和全盤政策規劃。

  是次活動由香港地方志中心、三聯書店及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合辦。《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一書是已故資深教育工作者、書法家王齊樂的著作。他歷任香港教育司署副督學、官立學校校長、夜中學監督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該書是首本詳述香港中文教育史之作,分別於1983年初版及1996年再版。

  《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的作者透過自身經驗爬梳文獻、尋訪多間學校所得的第一手資料,上溯中國文化背景及教育發展,兼顧中英文教育的並行進程。如今,出版社因應社會需求再經重排校訂推出第二版。

  向年輕人講好中國及香港故事

  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及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在活動中表示,過去香港教育制度重英輕中,辦中文教育殊不容易,書中所載反映不少教育界前輩,當年如何篳路藍縷地開拓中文教育,在缺乏政府資助下艱辛經營,「他們之所以能知難而進、鞠躬盡瘁,主要是出於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以及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擔當,其中的故事令人動容。」

  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教聯會會長劉智鵬指出,香港中文教育發展歷史,與國家國運緊密相連,而在知識傳播層面上,用英文或中文授課其實不存在差異,問題癥結源於香港社會的文化自信。他認為要加強向年輕一代講好中國故事及香港故事,「當文化自信逐步建立起來,屆時我們再不用討論『中文教育』這個話題。」

  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李子建表示,香港銳意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渴求中英兼擅人才,也突顯了中文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工具性一面,中文教育更需要兼顧人文性一面,藉此培養同學正確價值觀及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並希望有關當局就未來普通話教學提出更清晰全盤的指引和政策。

  寧波第二中學校長梁超然表示,香港很多學校校訓都來自《論語》及儒家經典,可見對中國語文及文化教育的重視,期望教育界日後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的古典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