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納各方學術精英 提升大學師資

  郭偉强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

  最近有報道指,公營及直資學校的教師流失情況嚴重,而重點往往放在中小學教師的人手上。但要整體提升香港的教育質素,同樣要顧及大學教職員的師資及人手不足情況,尤其應加強培訓本地學者。

  隨着香港全面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發展突飛猛進,高質量職位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為推動香港進一步提升知識型社會及經濟發展,提升大學教學質素是相當值得研究,目標是更準確培訓人才,以配合香港的發展需要,並為香港解難作調研。

  筆者留意到,香港院校的師生比例,與其他發達地方比較相對偏低。香港專上教育的師生比例,就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2020年學生人數有21,405人,教學人員有1,677人,即一個教授要教約13個大學生(13比1)。要如何證明一個好的師生比例,可以參考其他高級學府,例如加州理工學院3比1;華盛頓大學8比1;中國最頂尖學府的北京大學也是6比1,本港的大學師生比例有很大改善空間。其實,香港的大學教學人員薪金是相當可觀的,最高級的教授平均薪金可達六位數,大學教授要求要有博士學歷,講師級別也要有碩士畢業的要求,且需考慮工作經驗,若想成為大學教授,最少要從修讀碩士課程時開始加入。

  即便如此,根據「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香港的八間政府資助大學共約4,200位合資格教學人員提交了約1.6萬項研究成果參與評審,結果有七成研究獲國際專家評為「國際卓越」水平或以上,證明香港的學術研究出類拔萃,即使在師生比例不理想的情況下也逆流而上。諷刺的是,根據立法會資料文件顯示,2019年應屆畢業生當中,修讀教資會資助研究院學位的研究課程當中,有23%的研究院畢業生失業,或因其他原因而沒有就業,這或者與高學歷人士難在本港發揮所長,產業定型而無法提供新型及高質量職位有一定關係。

  搶人才固然重要,但長遠而言,需要提升大學教員人數及教學質素,重點更應培養本地高等教育人才,專注大學師資培訓,鼓勵本地專上院校學生從事講師以至教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