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保會:港人儲夠59萬才有「安全感」

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存保會)昨公布港人儲蓄情況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在疫情及經濟差的環境下,積穀防饑意識高企,當中有68%受訪者表示有儲蓄習慣,按年升5個百分點,每月平均儲蓄7,700元,按年增17%。有近六成受訪者認為儲蓄的首要目的在於應付不時之需,比率按年大升20個百分點,為5年調查以來最高,同時受訪者平均認為儲蓄有59萬元方能獲得足夠「安全感」,金額亦較去年升逾兩成。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
今年大市風高浪急之下,調查顯示港人更傾向選擇穩健方式進行儲蓄,其中有82%受訪者均指主要透過銀行活期或定期存款進行儲蓄,比率按年大升10個百分點,大幅拋離其他儲蓄方法,只有28%受訪者表示透過投資股票、債券及基金,而有21%受訪者則表示透過購買儲蓄保險進行儲蓄。
82%以定期活期儲蓄
不過市民就個人現時儲蓄所帶來的安全感評分則微跌至51.4分,為5年調查以來低位,其中近三成港人的個人儲蓄安全感自我評分低於50分。受訪者平均認為擁有約59萬元儲蓄方能獲得足夠「安全感」,金額亦較去年上升逾兩成。存保會認為,數據反映不少市民擁有危機意識,會較審慎評估個人財政狀況,認為在目前環境下要增加儲蓄才能安心。
六成年輕人月儲5000元
調查亦訪問了18至29歲的年輕人,當中有六成人表示有儲蓄習慣,每月平均儲蓄約5,000元,較去年低約一成,他們平均認為擁有約36萬元的儲蓄就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數字是所有組別中最低。至於50至59歲年齡層的受訪者,其中78%有儲蓄習慣,每月平均儲蓄約1.1萬元,他們平均認為擁有76萬元的儲蓄才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數字為所有組別之冠。
存保會主席劉燕卿表示,疫情對經濟民生造成持續影響,調查結果反映面對經濟不明朗的因素,市民的危機意識及所需安全感亦不斷提高。她又指,雖然不少受訪者對個人儲蓄狀況較審慎,但整體港人的儲蓄習慣及能力均有所回升,可見大家已逐漸適應新常態下的挑戰,開始重新調整儲蓄習慣及目標。
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由存保會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於8月3日至9月22日期間,透過隨機抽樣並以電話訪問形式,訪問了逾千名18歲或以上港人,並對301名18至29歲年輕人進行深入意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