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館】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
王正亮
王正亮,在父親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初中已接觸玄學,後得佛法老師傳授陽宅風水及文王卦。直到2013年,通過禪定悟出與際遇相應之姓名學,依此因緣,公開奧秘,望有緣人得到裨益。
姓名乃假「我」的延伸,有着類替身的效果,亦能反映行事風格,而人的際遇的巧合性,往往與姓氏五行有着莫大的關係!
例如今天這篇文章所介紹的歷史人物——畢昇,即赫赫有名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家。從所發明的性質而言,印刷術在古代乃是宣揚、傳揚信息的一項具有革命性的影響。
單從此性質去論五行「丁」火,那就係「丁」火本身的使命,傳遞、發光發亮的效果,因火性就是發現,像火把點火一樣,一點就光明,擦亮世界的視野!
而從樹木生長特性觀察,枝和葉像是一種有法則的分類!這便是「乙」木的條理性,分類的本領。乙木是生命的代表,自然呼應生命思考的貼心。而畢昇的姓名五行正是丁火乙木,便有着這種像使命般的發明。當時的時代背景正值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印刷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布衣發明家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彌補了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非常方便快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術發展史上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造。
關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昇,歷史缺少記載,僅能從沈括《夢溪筆談》中知道他是慶歷年間的一介布衣,生平籍貫均不可考證。畢昇死後,他的活字印字模被沈括的堂兄弟和侄子輩們珍藏。
《夢溪筆談》裏記載,活字印刷的程式為:首先選用質地細膩的膠泥,刻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然後用火燒硬,即成膠泥活字,把活字分類放在相應的木格裏,一般常用字,如「之」、「也」等字要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重複使用。排版的時候,在一塊帶框的鐵板上面敷上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之類混合製成的藥劑,接着把需要的膠泥活字從備用的木格裏揀出來,按文字順序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排好後再用火烤,等藥劑開始熔化的時候,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等到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固定的版型。這樣就可以塗墨印刷了。印完之後,再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一抖,膠泥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可以再用。
畢昇首創的泥活字版,使書籍的大量印刷更為方便,《夢溪筆談》說「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活字印刷,還可以一邊印刷,一邊排版,膠泥活字還可重複使用,實在是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材料。活字印刷術的方便快捷由此可見一斑。
畢昇之所以能夠發明活字印刷術,來源於他對於生活的耐心觀察、思考和體悟。有個有趣的小故事說,畢昇發明活字印刷是受了他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的啟發。他的師兄弟們不明白為什麼畢昇那麼幸運地發明活字印刷術,師傅開口說:「畢昇是個有心人啊!你們不知道他早就在琢磨改進工藝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畢昇在發明活字印刷的過程中,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但是由於他所選用的木材的材質比較疏鬆,刷上墨後,受溫膨脹不均,乾了還會縮小變形,加上不能和松脂藥劑黏連,因此沒有採用。後來經過人們的反覆試驗和研究,木活字印刷最終獲得了成功。元代的農學家王禎造木活字三萬多個,排印自己編撰的書。可以說,畢昇的早期探索,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木活字的發明者。
畢昇的創造和探索,開了後世一系列材料活字的先河。南宋時,出現了銅活字。南宋末或元初,有人使用鑄錫活字。明代出現了鉛活字。清代,山東徐志定使用瓷活字印刷。這些活字都是在畢昇的膠泥活字基礎上進行的改進。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不僅大大推動了中國印刷業的發展,而且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13世紀開始,活字印刷術開始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地,後來又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波斯和阿拉伯,再傳入埃及和歐洲。在1450年左右,德國人古登堡受活字印刷的影響,發明了鉛、錫、銻的合金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傳入,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近代科學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人類文化知識廣泛的傳播和交流,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