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出爐 提五大改革方向 推三層醫療服務 一人一家庭醫生

◆香港特區政府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香港特區政府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圖為葵青地區康健中心。  資料圖片
◆圖為葵青地區康健中心。 資料圖片

  香港特區政府昨日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為強化本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制定發展方向及策略,期望透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將本港目前「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逐步轉為以預防為重、社區為本、家庭為中心、早發現早治療為策略,並以改善市民整體健康狀況、提供連貫全面的醫療服務、建立可持續的醫療系統為願景。該藍圖的其中一項措施是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見另稿),資助市民經家庭醫生接受診斷及管理糖尿病、高血壓等目標慢性疾病,預計明年第二三季推出,但資助金額要留待明年預算案公布。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強調,藍圖勾畫的是涉及未來數十年的發展與重大改革,但會分階段推出短、中、長期措施,並會設機制量度成效。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盧寵茂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隨着人口老化,推算香港慢性疾病病人數目會由現時約220萬增至2039年的逾300萬,佔總人口37%。他指出,現時醫療體制「重治療,輕預防」,公營醫院專科服務佔醫療總開支高達83%,而為市民守護健康的基層醫療僅佔17%。

  他強調,慢性疾病如未能早發現、早治療,一旦病情惡化甚至引起併發症,公營醫院將不勝負荷,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更會持續上升,必須作出改革才能提升市民的健康壽命。

  特首李家超在其任上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特區政府昨日正式公布藍圖內容。當中將本港醫療體制分為三層:第一層名為「基層醫療」,以家庭醫生網絡和地區康健中心為基礎,建議發展為「以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系統,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即是每名市民在社區也有恒常跟進身體狀況的醫生作為首層把關者;藍圖認為應建立雙向轉介機制,當患者病情複雜時,家庭醫生應及時、妥善地將病人轉介至專科及公立醫院接受第二層醫療服務,甚至需要特殊及複雜治療的第三層服務;病情穩定者可「回轉」至基層醫療醫生作持續跟進、監察及疾病管理。

  藍圖提出五大基層醫療健康改革方向,包括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管理、整合基層醫療健康資源、規劃基層醫療人手及改善數據互通及健康監測(見表)。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強調,基層醫療着重預防,即是在社區內處理小病,期望透過做好「治未病」,減少市民到公營體系接受治療的需要,並非要將公營體系內的病人「推向基層醫療」。藍圖引述本地研究指出,若透過提供資助篩查和管理,讓45歲至54歲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病人在私營醫療管理病情,整個醫療體系可在30年內節省28%、即125億元直接醫療費,並預防47,138人死亡。

  地區康健中心將一站式服務

  李夏茵並指,十八區地區康健中心會逐步轉型提供一站式服務,擔任統籌角色,醫務衞生局並計劃設立基層醫療署,就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標準制訂、質素保證、專業人員的培訓作好管理;同時亦會成立策略採購統籌處,利用市場知識及善用市場優勢,透過策略採購提升效率。

  藍圖其他重點建議包括制定《基層醫療名冊》,列出合乎服務質素及經定期培訓的醫護服務清單供市民搜索;以及將「醫健通」轉型為集醫療數據互通、服務提供和流程管理於一身的全面和綜合醫療資訊基建,並探討以大數據分析加強人口健康監測及個人健康管理。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全文及簡介單張已上載至醫務衞生局專題網站(www.primaryhealthcare.gov.hk)。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各個工作小組,會邀請相關持份者就藍圖中的具體建議開展討論,以及制定執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