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實驗/成本要低 效益要高 科研落地考驗耐心

若要將科研成果落地,需要經歷反覆實驗,才能產生能服務社會的產品。劉雲輝認為,將科研成果落地具有挑戰性,因為需要將樣本拿到企業實踐,再根據他們的需求一直改進,確保它在99%的情況下都能運作才會大量生產。此外,落地過程中,也要考慮產品的價值,即成本要低,效益要高。「技術落地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業界要有一定的耐心。」
為叉車機械人裝「眼睛」
劉雲輝說,團隊過去幾年一直探索科研轉化,當中有一個項目就是思考將機械人產業化。實際上,最初的機械人就像人類一樣,有眼睛、四肢,但如何讓機械人學會手眼協調運動,並按自動按指令行駛,是需要反覆實踐的。
劉雲輝坦言,團隊從2000年開始研究機械人的協調運動問題,但是很長時間都是停留在實驗室發論文。直到2014年時,團隊參觀了很多內地公司,發現很多倉庫都需要搬運大量笨重的物體,工作強度大、工人也不好找,所以叉車的自動駕駛功能變得尤為重要。
團隊因此將基於視覺控制技術的程式編寫進叉車機械人,希望用智能機械人幫助物流界。劉雲輝說,團隊之後就把第一台樣機拿到企業去試,然後企業會提出很多需求,然後團隊再改進,反覆幾次後就做成了第一個產品,大概花了兩年左右的時間。
劉雲輝又說,實驗室的結果只能證明在某種條件下,這個原理是對的。但是如果要在產業中應用,要保證它99%的情況下都能運作,對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要求高。此外,產品要有價值,成本要低,效益要高。「如果一個技術能夠解決問題,但是成本太高,大家用不起,也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