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耆」樂/巧手復修破傘 匠心傳承技藝

香港人口老化,不少市民已踏入退休年齡。退休後,是否只賦閒在家?69歲曾任珠寶出口公司行政經理的甘維俊(Joe),選擇在退休後「華麗轉身」,靠自學變身「修傘大師」,開展新生活。
Joe修補雨傘既滿足了自己,也把這份快樂分享出去,他在6年間共舉辦近70次工作坊,培訓逾2000名業餘修傘學生。他還在社交平台開設專頁,記錄其修傘技巧及手藝,上載教學短片,讓愛傘之人都可學到相關維修知識,並讓這門手藝廣泛流傳。\大公報記者 余風、蘇荣(文) 盧剛昌(圖)
說到修理雨傘的師傅,大家心中會浮現一個什麼形象的人?大公報記者相約Joe訪問當天,見到的他官仔骨骨,架上眼鏡平添幾分書卷味,穿恤衫西褲還打了煲呔,一幅銀行大班的模樣。只能說,覺得有點意外。
自學「駁骨」 自創維修工具
現時市面上售賣的雨傘,普遍只要數十元,颱風或滂沱大雨後,街上垃圾桶內每每擠滿破傘「殘骸」。為何仍要大費周章地修補,何不乾脆買新的更方便實際?愛傘之人Joe說,多年前一把用了30年的雨傘損壞了,他拿着破傘找老師傅修理,當時乘機在旁偷師,發現「其實整遮一啲都唔難」,往後每逢打風落雨,他便在街上撿破傘「實習」,自學維修「駁骨」,每次成功修好雨傘,都令他喜悅又信心大增。
「一把遮最容易爛遮骨,用闊坑的遮骨包番,就等於有把新遮。」Joe向大公報記者講解大多數雨傘損壞的原因時,態度如耐心的教師在上課一樣。他對雨傘的熱情,並不只限於維修,還有對這一門手藝的傳承。Joe早年獲一名從事雨傘回收工作的朋友幫助,提供了五六十把殘缺不全的雨傘,並借出場地供他作維修場地及開班授徒。2016年他首次開辦「雨遮重生」工作坊,多年來「教識徒弟有師傅」,至今徒子徒孫滿門,努力推廣「雨遮重生」,希望將一門手藝傳承下去。
2018年,「雨遮重生」成為香港理工大學活齡學院「反斗奇兵」得獎項目,當年Joe利用一萬元的獎金推行「區區有遮整」計劃,設立多個修理站,還配備相關修傘工具,方便有需要之人使用。他還自創方便修傘的工具「遮架彈弓固定器」及「不銹鋼接駁器」,該些工具雖沒用作賣錢,但對同行卻頗有幫助,「我都用嚟送咗畀行家用」。
「唔識教到識係一種樂趣」
多年來令無數破傘重生,其中一把「貴遮」卻令Joe記憶猶新。當年一名工作坊參加者帶來一把特別的雨傘上課,「把遮的確好唔同,遮骨及接駁位都好特別」,Joe把該傘帶回家維修,終令其「起死回生」,物歸原主後,才發現這是一把「貴遮」,「把遮的牌子在一間酒店有專門店,一條牛仔褲都要賣6000元。」
人生匆匆,活得有意義十分重要。Joe的工作坊每周舉辦活動教人維修雨傘,隨着學生人數上升,課堂數目更多,他引入即時投影技術,希望讓更多人學習「重生」之術,亦坦然從中獲得很大滿足感,「修遮是一種樂趣,教別人修遮,由唔識教到識又係另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