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海上超級「大風車」 轉一圈發電34度

由三峽集團與金風科技聯合研製的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11月23日在地處福州江陰的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下線。該機組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單位兆瓦重量最輕的風電機組,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單台機組每轉動一圈可發電34.2千瓦時,全年可輸出超過6600萬千瓦時的清潔電能,減排二氧化碳約5.4萬噸。據介紹,這一海上超大風電機組還能夠針對颱風等惡劣天氣智能調整運行模式,確保風機安全和高效發電。/大公報記者 何德花福州報道
此次下線的單機容量16兆瓦(1兆瓦=100萬瓦)海上風電機組,葉輪直徑252米,葉輪掃風面積約5萬平方米,約相當於7個標準足球場大;輪轂高度達146米,約相當於一座50層大樓的高度。在額定工況下,單台機組每轉動一圈可發電34.2千瓦時。根據多年平均發電量設計值,單台機組每年可輸出超過6600萬千瓦時的清潔電能,能夠滿足3.6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電,可節約標煤約2.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5.4萬噸,為助力中國實現「雙碳」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貢獻力量。
關鍵核心部件研發取得突破
據三峽集團福建公司介紹,此次在福建下線的海上超大風電機組集數字化、大容量、高可靠、抗颱風、高國產化率高等技術優勢於一身,攻克了超長柔性新型葉片、主軸承國產化、超大容量發電機小型化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
「16兆瓦機組的成功下線,標誌着我國風電裝備產業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全球海上風電裝備發展的最新標桿。下一步,將加大力度推廣使用我國自主研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國重器』,以實際行動支持先進裝備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多綠色電能。」三峽集團董事長雷鳴山表示。
金風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翟恩地介紹,16兆瓦機組在大型主軸軸承、超長輕量化葉片等關鍵核心部件的研發製造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技術突破。機組運行狀態監測的數字化水平高,能夠針對颱風等惡劣天氣智能調整運行模式,確保風機安全和高效發電。
一個多月前,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下線的13.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曾是全球範圍內葉輪直徑最大、亞太地區單機容量最大的風電機組。「本次下線的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再度刷新紀錄,是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同時也是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助力產業鏈協同發展,促進上下游企業共同進步的又一生動實踐。」三峽集團福建能投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雷增卷說。
2025年將研發出20兆瓦機組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岩表示,未來海上風電發展大型化是一個重要的趨勢,預計到2025年到「十四五」末,中國20兆瓦的風電機組會研發出來,將來中國向深遠海發展,所以海上漂浮式是一個發展方向,未來可能要進到100米水深的地方。
根據世界海上風電論壇發布的最新報告,2022年上半年,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新增6.8吉瓦(1吉瓦=10億瓦),其中中國佔5.1吉瓦。「十四五」期間,中國規劃了五大千萬千瓦海上基地,各地出台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規模已達8000萬千瓦,這將推動海上風電實現更高速發展,到2030年累計裝機將超過2億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