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商無料到 環保園吊鹽水







議員指未經處理賣給外國隱患多 倡「自己垃圾自己搞掂」
由特區政府斥資興建和管理的屯門環保園,在2007年開始運作時共21戶回收商曾中標,至今只剩10戶艱苦經營。香港文匯報近日追訪其中幾戶回收商,發現環保業成敗得失,與環保政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有租戶投資逾億元,蝕到入肉,並歸咎香港至今仍未禁止未經處理的回收物循其他渠道出口,「既然未經處理都能出口外國賺錢,點解仲要畀回收商?」因此,園區的回收商無法收到足夠廢料,產量低影響成本效益。有立法會議員和環保界擬今日(21日)與環境及生態局開會,推動「香港垃圾香港處理」的概念落實。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賣大包」免費收廢鉛酸電池 月處理量仍僅百噸
香港環保園一度被視為環保業界的龍頭產業基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經營廢鐵回收的龐傑,於2019年投資逾億元在環保園設立「香港電池回收中心有限公司」,把本地所回收的廢鉛酸電池經處理後成為再生製造原料,讓香港不需再出口危險化學廢物到境外。不過,開業3年來,回收廠一直處於虧蝕狀態,即使「賣大包」提供免費收集廢鉛酸電池服務,每月處理量亦只得100噸,佔該廠產能不足十分之一。
產量欠佳,並非因技術不到位,而是該款電池有價有市。目前,全港有7個持牌出口廢鉛酸電池的出口商,與龐傑競爭廢電池回收量。由於7間出口商無須將電池加工也能順利外銷,成本低、利潤高,讓他們有條件高價收購二手電池再出口,但就令龐傑回收廠每天收到的廢電池量少之又少,產量低亦削弱該廠的成本效益和利潤。
指港每天大量廢電池運境外
「單是租金每月要20多萬元,還未計5名員工和車隊開支,再蝕下去,真的要跟環保園講拜拜!」做生意本來就不是穩賺不蝕,令龐傑慨嘆的是《巴塞爾公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列明廢鉛酸電池為危害物質,但香港每天卻有大量廢棄電池由該7間出口商運到境外,「運送過程中引起的污染及碳排放量令人關注,這樣下去,香港永遠不會達到碳中和目標。」
翻查資料,香港的廢鉛酸電池一直由持牌電池收集商回收後,經出口商輸往韓國處理。有指以往只有一個出口商獲發牌,近幾年才增至發出合共七個出口牌,偶有不法之徒見廢電池有利可圖,便想盡辦法走私。龐傑透露,有不法之徒將電池堆放在卡板上運出境,其間只用塑膠膜包裹,過程中搖搖欲墜、鬆脫損毀,甚至洩漏鏹水,嚴重污染海洋生態。
另有部分走私廢電池到發展中國家後,會被運到設備極簡陋的回收場,不少工人或童工往往在徒手處理的過程中身中鉛毒,引起國際關注。他指出,廢鉛酸電池為危害物質,須規管其跨境轉移,「以往香港未有能力處理廢鉛酸電池,容許出口可以理解,但現在環保園已有完善的廠房可以處理,為什麼政府仍繼續容許有害廢電池出口?」
8大出口商出高價 鬥快搶廢食油
從本地食肆收集廢棄食用油,再轉化為生物柴油的倡威科技,於2008年在環保園設廠,十多年來一直蝕錢,近兩年才稍為改善。該公司營運總監黃耀光無奈地說:「若不是疫情期間有租金、保就業等補貼,你這天來到(採訪),應該見不到我們了。」
黃耀光透露,疫情期間食肆生意大減,該廠回收廢食油困難,加上香港沒有管制未經處理的廢食油出口,目前香港8間已登記「廢置食用油」出口商將廢食油出口到外地,直接出口的利潤,比回收再製成柴油的利潤還要高,導致8大出口商不時出高價跟本地生物柴油廠鬥快「收油」,令黃耀光經營更困難。
「出口商只要收到廢油,無須特別加工就可以出口賺大錢。我們卻在環保園設廠,堅持本地廢物本地回收轉廢為材,要負擔一間廠房的營運開支,還要聘請40多名員工,營運成本不低,無可能出高價跟出口商鬥快搶油,經營環境是極度困難。」他說。
競爭激烈下,倡威每月只能收集到約300噸廢食油。為開拓收集渠道,黃耀光想過入口外地廢油,然而受制於環保園的條款,只能回收本地廢油作原料。直至去年,公司自行研發技術,在其他有機廢物中提取油脂,才可以「暫時吊住條命,否則真的執咗笠了」。
黃耀光苦笑道,雖然政府多年前已帶頭使用生物柴油,但市民對生物柴油仍較陌生,加上營運廠房的成本高昂,難以減價來擴大本地使用率。他曾為此多次向政府反映,要求限制未經處理的廢食油出口,卻不得要領,「政府話廢食油屬於綠色垃圾(Green waste) ,好難限制出口。」
港運費高昂 木煤難大量出口
由於欠缺政策扶持,進駐環保園5年的香港生物質(木材)環保有限公司艱苦經營。該公司董事總經理王永明表示,以往以回收廢木再轉化成環保木煤,並出口到內地維生,但2017年開始,內地禁止木煤進口,他唯有開拓鄰近新市場,但因為香港的運費高昂,其出品的木煤一直無法大量出口。
他指出,不少香港企業如中電是以進口化石煤來發電,該公司曾提議以香港生產的環保木煤代替進口化石煤,一度獲環保署正面回應,惟可行性探討至今仍是紙上談兵,使王永明心灰意冷,已作最壞打算,「全球各地都在努力減少本地的碳排放,可惜香港步伐太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