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追蹤/蔬果店發泡膠箱阻街 政府善後變助長歪風

  圖:牛頭角安華街菜檔早上大約八點,將菜籃和發泡膠箱放在馬路上。
  圖:牛頭角安華街菜檔早上大約八點,將菜籃和發泡膠箱放在馬路上。

  食物環境衞生署聯同警方上月3日起在多區打擊店舖負責人非法擺放貨物在公眾地方或馬路,發出至少56張定額罰款通知書及9張傳票,但違法阻街情況禁之不絕。《大公報》早前收到讀者反映,指牛頭角市政大廈及蔬果店外,經常有人每日在行人路及馬路旁堆積發泡膠箱阻街。有地區人士指,不少店主貪方便將發泡膠箱放在路邊,直至晚上才由食環署外判的清潔公司清理,政府善後卻變相助長歪風。有立法會議員認為,相關店主應自行與食環署協商處理發泡膠箱的時間及費用,食環署不應免費為店主處理垃圾,同時當局應協助本地環保公司處理發泡膠箱,以及盡快與內地商討恢復發泡膠箱重用運輸鏈,避免浪費。

  牛頭角居民徐女士表示,牛頭角定安街的蔬果店和街市都有阻街情況,每日早上八、九時有人將菜籃、發泡膠箱及紙皮箱,棄置在安華街和定安街的兩間蔬果店對開的行人路及馬路邊,阻礙行人通過,而近安基苑停車場亦經常見到有拾荒者的手推車鎖在欄杆邊,店主將紙皮箱放在路邊相信是為方便拾荒者撿拾。她又留意到,有蔬果店檔主將菜籃堆置在安基商場對出行人路,情況持續近兩周,菜籃堆疊得雖不高,但擔心萬一倒下來會傷及行人,她之前曾致電1823向食環署投訴,惟情況未有改善,亦曾向其他媒體反映問題卻未有跟進。

  貪方便不棄市政大廈垃圾房

  記者日前到定安街,可見徐女士提到的蔬果店對開的路邊堆積數個發泡膠箱及菜籃,其中一間店舖將部分用菜籃裝住的蔬菜等貨物放置在行人路邊,路邊亦堆積不少紙皮箱,至中午便有拾荒者撿拾至手推車運走。有外判清潔工向記者透露,上午10時和下午1時會派人來清理,用垃圾車運走發泡膠箱,亦會監督檔主將發泡膠箱整理好。

  而牛頭角市政大廈對開停車場,記者亦見到大量發泡膠箱及菜籃靠牆堆滿在行人路或欄杆旁,更見部分發泡膠箱及菜籃直接棄置在行人路。在街市巡查的食環署職員向記者表示,商舖通常會將發泡膠箱及菜籃放在路邊但不過夜,每日不定時會有食環外判清潔公司將其運走,循環不斷,「咁樣放啲發泡膠箱同菜籃會阻到人,尋日仲打風將啲箱吹到飛起都幾危險」。

  民建聯觀塘區社區幹事張姚彬表示,街市和蔬果店店主棄置的發泡膠箱、菜籃及肉店棄置其他垃圾,理應棄置在市政大廈的垃圾房,但很多店主貪方便,選擇將垃圾堆置在避車處。食環署外判清潔公司一般在晚上較少行人的時段,才運走發泡膠箱等垃圾,所以繁忙時間堆積的發泡膠箱既阻街又衍生衞生問題,尤其影響小巴停泊。姚又提到,很多檔主只會在食環署職員巡查時段,才會主動將垃圾棄置到垃圾房,和將放在行人路上的貨品移至店內,形容店舖與食環署正在「打游擊戰」,情況極不理想。

  罰款僅1500元無阻嚇力

  張姚彬認為,現時《簡易程序治罪條例》針對阻街的最高罰款僅1500元,不少店主為了貪方便願意承受罰款,「變相是交罰款叫政府善後佢哋製造嘅垃圾,助長棄置垃圾同阻街嘅歪風」,姚建議政府應加強執法力度,如加密巡查店舖阻街情況、阻街黑點加裝閉路電視,24小時監視能讓店主有守法意識,自律地將垃圾棄置在垃圾房,才有助改善相關問題。另外,提升定額罰款,增加阻嚇力。

  現時不少蔬果店用作運載蔬菜的發泡膠箱,都是由食環署外判清潔公司運送至堆填區。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指出,在第五波疫情前,運載蔬菜的發泡膠箱都是由蔬果店店主自行處理,每日清晨用發泡膠箱將蔬菜運送至店舖,上落貨完後便立刻用貨車將發泡膠箱運走,重用或運送至內地回收,惟受疫情影響,內地拒收本地發泡膠箱,致大部分發泡膠箱運送至堆填區。她認為店主做法不應發生,即使內地拒收,他們亦不應將發泡膠箱免費交由食環署棄置於堆填區,此做法變相是用公帑或納稅人的錢幫店主清理發泡膠箱,情況極不合理。發泡膠箱應由店主自行處理,包括重用,或與食環署外判清潔公司協商處置或堆放發泡膠箱安排,並額外收費,當局應加強執法及提升阻街的罰款,增加阻嚇力,才能有效打擊店舖阻街問題。

  大公報記者 古倬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