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公營房屋供應 趕絕劣質劏房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昨日在立法會上表示,相信在多項房屋政策的支持下,有信心10年內令環境惡劣、租金高昂的劣質劏房絕跡。這是特區政府首次提出逐步讓劏房退出市場的時間表,令基層市民看到希望,令人鼓舞。政府計劃透過增加各類型公營房屋供應來令劣質劏房無法生存,方向正確。既然確立了目標,就應該多措並舉,加快增建公屋、簡約公屋、過渡性房屋、青年宿舍等公營房屋,早日讓基層市民喜得安居。

  劏房問題一直困擾香港,不少人居於「細、貴、惡劣」的劏房環境之中,苦不堪言。根據運輸及房屋局的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於去年3月發表的報告顯示,2020年全港有逾10萬個劏房,劏房戶逾22.6萬人。上月有團體舉行記者會,促請政府於10年內減少一半劏房數目。何永賢昨日提出的目標,比團體的要求更進取和務實。

  首先,劏房的存在源於本港土地房屋供應的長期不足,以及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均衡。要淘汰環境惡劣的劏房,必須妥善安置遷出的居民,因此提升公營房屋的供應量才是治本之道。政府提出的不是以法律手段取締劏房,而是隨着各類型公營房屋的增加,讓劣質劏房自然淡出市場,這是正確和現實的做法。

  其次,政府針對的只是環境惡劣的劣質劏房,並非所有劏房。劏房是指分間樓宇單位,如果大廈容許單位進行分間,而改動得到屋宇署批准,這種劏房是合規合法的。市場上存在一些環境良好、消防合規的劏房,的確可以滿足例如單身人士或短期租用等的需求,沒有必要一刀切趕絕所有劏房。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不足200平方呎,遠遠落後於亞洲先進城市。去年公布的一項調查指,劏房的人均居住面積再創新低僅48平方呎,如乒乓球枱大小。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了「四點希望」,其中一點就提到「當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

  現屆特區政府秉承行政長官李家超「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先後提出多途徑、多層次地解決基層市民的居住難題,包括引進新技術加快興建公屋、推出公屋提前上樓計劃、計劃未來5年建3萬個簡約公屋、計劃租用酒店擴大青年宿舍計劃,等等。凡此種種,都反映政府想盡辦法循各種途徑加快讓居住環境惡劣的劏房戶「上樓」。施政報告提出將6年輪候公屋時間封頂,並於4年內降至約4.5年,已經為政府部門訂立了明確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展現了政府解決問題的信心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