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享歷史】英倫風格教堂 訴說歷史故事


若大家有興趣了解港英時代歷史,筆者會推介聖公會聖約翰座堂,原因有二:首先這座堂歷史悠久,迄今已173年(1849年3月11日舉行首次公開崇拜),是香港第二古老的建築物;其次,在芸芸宗教場所中,座堂特別受到香港法例保障,擁有永久地權。
在港英時期,香港土地契約年期一共有三類:75年、99年以及999年(1898年後港英政府停止批出這類長年期契約),但在《英語聖公會信託條例》(第1014章)第6條中清晰地列明,該座堂和它的相關權益屬於座堂的受託人所擁有,除非座堂在沒有得到港英政府(後改為香港特區政府)同意下改變用途,否則該土地不需要歸還。這條例的前身是《1899年聖約翰座堂條例》,含座堂繪測地圖。
眾所周知,聖公會是英國國教,而當時的聖公會跟港英政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圍繞聳立在「政府山」的建築物,包括有香港總督府、美利兵房、炮台、大小洋行等,足以反映這兒曾是港英政府的重心。聖若翰座堂可謂佔據地利之便,讓政府官員、軍官、洋行大班等人參與崇拜活動。
筆者早前有幸參與由其主辦的導賞活動,一睹其廬山真面目。座堂的建築風格是復古主義,參照13世紀初英倫及歌德式建築風格。最耀眼的莫過於三方彩繪玻璃窗戶,由當時著名設計師Joseph Nuttgens製作,東面的窗戶繪有耶穌在耶路撒冷城外被釘十字架的情景,兩旁是聖母瑪利亞及門徒約翰陪伴在十字架之前,背後是寓意重生的太陽及上帝的羔羊。北面的窗戶繪有耶穌平靜風暴之聖經故事,左右兩側增添香港元素,繪着香港由昔日小漁村蛻變為聞名於世的商業港口,同時亦紀念所有世界大戰期間在海上喪生的人。南面的窗戶繪有耶穌生平的故事,從耶穌的誕生,到接受施洗聖約翰洗禮,最後是在門徒面前升天。
在祭壇及詩班席方面,祭壇兩邊懸掛着英國聖公會教區徽章,藉以表示全教會內相互扶持。西門的教堂地板嵌畫着馬賽克彩繪,位於中央位置是一個特別的景教十字架,約13世紀在中國設計。區徽上的鷹是聖約翰的標誌,而其餘的則代表聖三一︰手代表聖父的創造、十字架表代耶穌受死、鴿子和火代表着聖靈保惠師。
當然,最具有港英時代色彩的,莫過於鐘樓西面的字母「VR」,代表着1847年維多利亞女王在任期間奠基,而西門左右兩側上則鐫刻了第二位港督戴維斯及第三位港督文咸的徽章。再者,南邊首行座位上有英國王室的徽號,特別留給港督或英國王室成員途經香港之用。教堂裏面右側還有紀念港督尤德在任期間逝世之碑記。
凡此種種均可以說明這座堂與港英時代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處處留下痕跡。
◆ 李鈞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現職為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作品見佛門網,近作〈戰後香港佛教興辦教育(1945-1960年)〉刊載《新亞論叢》第21期。)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