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12厘「息誘」陷阱 70人被騙3000萬元

◆70人墮高息投資陷阱被騙3,000萬,葛珮帆呼籲市民提高警覺。 葛珮帆供圖
◆70人墮高息投資陷阱被騙3,000萬,葛珮帆呼籲市民提高警覺。 葛珮帆供圖

  騙徒「唔熟唔食」哄投資 初期準時發利息待加碼後即消失

  投資騙案不斷變種,近年更有自稱「中介代理」的人,以高達12厘回報率的海外銀行投資產品「息誘」市民認購,甚至「唔熟唔食」先與苦主熟絡哄騙投資,初期會準時發放利息, 使苦主放下戒心加碼投資,直至今年5月卻陸續停止派息,「中介」亦人間蒸發,最少約70人始知中計,合共被騙近3,000萬港元。當中45人向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及社區主任何博浩求助,涉款近1,800萬港元,現時案件由油尖警區重案組跟進。◆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昨日3名苦主與葛珮帆召開記者會講述受騙經過。70多歲退休長者Sam以積蓄及保險利息維生,2020年通過一名任職教育機構副主席的親友認識一名自稱「中介」人士,Sam形容騙徒的套路是「唔熟唔食」,「佢哄騙我把保險轉到一間聲稱新成立的海外銀行,仲話會補償轉保單的損失。」

  受害人:唔好咁隨意信身邊人

  Sam按對方指示轉保後,初時順利收到派息及補償,對對方更是信賴有加,被一再游說加碼投資以博取12厘回報率。他的投資額由起初20萬元增至累計80多萬元。但今年5月起,「中介」失去影蹤,養老金「凍過水」,令Sam生活徬徨,他提醒公眾「唔好咁隨意相信身邊人」。

  除了騙取苦主的積蓄,騙徒還設局誘騙苦主用信用卡套現。Paul於2020年4月底被一名自稱「中介」人士游說以信用卡,分60期套現13萬元現金,然後將該筆錢購買海外銀行一個投資計劃,「佢(中介)講得好好聽,話會幫我還信用卡數及利息,成事後會畀13萬元作為報酬。」

  首兩年,Paul準時收到「中介」承諾的24期派息款項,他不虞有詐加碼購買5萬元、為期3個月的10厘高息定期存款計劃,惟購買後「中介」便再無音訊,他損失本金之餘,還孭起信用卡債務。

  苦主陳小姐則被一名保險公司「經紀」推銷海外投資銀行的8厘高息投資計劃。她起初雖有所猶疑,但在連番引誘下最後投資5萬元,初期亦有收到公司派息款項。然而情況與上述苦主一樣,在購買限時高息產品後便再沒有收到相關款項。

  社區主任何博浩形容騙局防不勝防,是次騙案僅冰山一角。他呼籲市民如懷疑所購買產品有被騙的風險,應盡快向專業人士查詢,並主動報案,以減低損失。

  葛珮帆:被揭發後改名再運作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過往曾經處理不同類型的騙案求助,包括旅遊會籍、虛擬貨幣、小產權房、假結婚、求職騙案等。惟是次布局與以往不同,牽涉中介代理及聲稱有牌照的海外銀行,提供「度身訂做」的保本高息「投資計劃」,引誘受害人付款。

  葛珮帆指出,其實「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市民應審慎投資,便宜莫貪,任何標榜「超高息、冇風險」的投資就大有可能是騙局。她亦指騙徒往往被揭發後,隔一段時間就會改公司名以改頭換面,再次設局運作,呼籲市民應提高警覺,若懷疑受騙應立即向警方舉報。警方亦應加強宣傳提高大眾市民的防範意識,避免市民繼續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