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盼無框架靈活運用醫券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政府早前公布,將實施為期3年的優化長者醫療券先導計劃,每年醫療券發放額度將由2,000元增至2,500元,並允許夫妻共享。由一班長者組成的「長者醫療關注組」於昨日舉行記者會,針對計劃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取消醫療券的「特定基層醫療用途」限制、下降醫療券領取年齡至60歲,以及按年齡段增加醫療券金額等。有長者指出,新措施過於複雜,未顧及長者使用實情,希望可無框架靈活運用醫療券。
為鼓勵長者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及早發現健康隱患,政府擬規定長者使用至少1,000元醫療券於預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特定基層醫療用途」後,增添的500元才會自動發放至其戶口。關注組成員、72歲的黃碧雲昨日表示,新措施限制過多,「表面看是增加了500元,實際上長者可以用來平常看醫生的醫療券則減少了」,批評是「明增實減」。
黃碧雲指出,近年診所診金連年攀升,目前約400元才能看一次家庭醫生,2,000元的醫療券只能支付5次,已屬不夠用,而做身體檢查的費用亦很高,全身檢查通常索價逾千元,僅憑醫療券金額難以兩者兼顧。她認為,政府繼續增加醫療券使用規則和難度的做法,並未顧及長者使用的實際情況,「如果政府希望長者及早管理健康,應該額外增撥資源讓長者做身體檢查,或是提供長者可負擔的身體檢查項目。」
倡降派發門檻 按年齡增金額
關注組另一成員、73歲的李少初建議政府擴大醫療券受惠範圍,將派發門檻由現時的65歲降至60歲,亦應按年齡段增加醫療券金額,「年紀愈大愈有需要看醫生,所以醫療券金額應按年齡提升,例如60歲每年2,000元、65歲每年4,000元、70歲每年5,000元等。」她亦建議政府取消醫療券累積上限,並擴闊醫療用途,例如除施政報告提到的助聽器,經醫護專業轉介的醫療用品亦應可使用醫療券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