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把期望放在子女身上 父母須準確拿捏尺度

◆ 屈原祠是歷代文人祭祀屈原的地方。 資料圖片
◆ 屈原祠是歷代文人祭祀屈原的地方。 資料圖片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好事還是壞事呢?近年,學者們頗為關注家庭對幼兒成長的影響。其中,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杰拉爾德·巴赫曼教授(Jerald Bachman)提出父母是影響孩子的核心角色,以及子女的職業抱負和人生目標。父母的期望會潛移默化成孩子志向的潛意識。舉例來說,父母想孩子成為醫生,於是會鼓勵孩子往這方向走,久而久之,醫生就成為孩子自己的期望。當然,這種期望傳遞,可以是修成正果,也可以是失敗收場。不說不知,愛國詩人屈原成長的故事,是期望傳遞中修成正果的篇章。

  屈原出自楚國公族屈氏,他於楚辭《九章》曾說過:「忽忘身之賤貧」,可見屈原家族在他成長時已沒落,父親伯庸無力挽回,從而期望孩子屈原完成大任。屈原的《離騷》有一段很有趣記載:伯庸見兒子生辰不凡,給他起了個好名字,名「平」,字「原」,「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徵;「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是地的象徵,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合天地人。

  為人父母替孩子命名,是對孩子的祝福及期望。屈原在父親的期望下成長,不論是事有湊巧,還是物有故然,他亦自覺與眾不同。他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描寫屈原「博聞強志」、「嫻於辭令」,二十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堪比楚國的宰相。屈原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當時,楚王對屈原極為信任,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齊抗秦,足見屈原曾是楚國兼管內政外交的重要官員。此時此刻,屈原正是圓了父親給予的期望。只是好景不常,隨政治勢力的鬥爭,推使懷着悲壯愛國情懷的屈原走上一條不歸之路,他的悲壯經歷也傳誦至今。

  在我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不難見到將期望寄放孩子身上的父母。本來對孩子有所期望,絕對不是壞事。只是如何把握對孩子期望的力度,頗考工夫,成功就能把期望轉為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反之則成了孩子永難突破的壓力。所以,要先了解孩子的個性特質和能力嗜好,設定合理的目標。

  欲速則不達,父母必須拿捏好尺度,務求恩威並施,寬緊有致,獎罰分明。

  ◆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