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善用文化課題教好公民科
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旨在讓學生透過學習關於香港、國家及當代世界的課題,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學習目標之一是傳承中華文化傳統,加深個人對國家民族的了解和認同。近年,國家不同的機構和有心人致力傳承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帶動華服潮流,引發海內外關注,以此作為公民科的教學課題之一,實在合適不過。
今年十月八日,由夫子會主辦,樹仁大學歷史系、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等協辦的第四屆華服論壇,邀請了不同地區的學者和嘉賓出席,介紹華服的歷史知識,分享推廣華服的經驗,並得到前日本首相特別顧問原丈人和馬來西亞駐港澳總領事木山利到場支持和致辭,令在座數百名師生獲益良多,想必有助推動華服在香港的推廣。正如樹仁大學首席副校長孫天倫致辭時所言,華服在中華文化內有五千年的傳統,不但能夠彰顯中華民族的禮儀,各民族的流行服飾亦展現中華文化「和而不同」價值觀。
事實上,將華服的課題或教學例子引入公民科,不但可豐富文化教育的內涵,對推動正向價值和國民身份的建構也有所裨益。縱觀課程文件,主題一之下有「國家情況與國民身份認同」的課題,引領同學認識中華民族的組成;「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特徵」的課題,則介紹香港植根中華文化而具世界視野的文化特質;主題二之下「人民生活的轉變與綜合國力」的課題教授了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配合內地考察之中華文化遺產的保育與承傳,可以讓香港新一代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了解國家保育各種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舉措,並了解當前中國社會在民間承傳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努力。
內地近年再次興起「華服熱」或「漢服日」,正是中國人對國家民族文化自信和熱愛的表現;也是國家推動文化承傳的纍纍碩果。以此為學習課題,又或者在講述相關課程內容時引入華服為例,不但可配合和深化課程內容,更可以令傳統文化的學習更具時代感和趣味性。此外,公民科可以跟中國歷史科合作,以跨學科的形式講解華服所體現的中華文化特質,也可以配合課外活動,與藝術科或家政科合作,舉辦華服時裝設計和表演的課外活動,展現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增加同學對本科的學習動機。特別是公民科在文憑試只設達標和不達標兩個層級,應付公開試已不能發揮鼓勵學習的動力,如何把課程教得有趣和活潑,令公民科成為學生喜歡的科目,學習華服這類生活化、富趣味和具創意的課題,實在應該多加發掘。
依筆者之見,漢服與華服的概念有所不同,華服除了傳統漢族服飾外,更包括其他民族服裝,且涵蘊中華服飾不斷吸收各族所長而承傳立新的過程,而非定格於孔子先秦時期,亦不以「交領右衽」為獨尊。因此,華服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衣飾,具有兼容並包之精神和推陳出新的活力,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面,而近年興起的華服熱潮則展示了國人的文化自信,是國家崛起的時代見證。因此,教授華服的課題或教學例子時,不同科目應各有分工,公民科的重點不應放在傳統華服知識或工藝水平,而是闡述華服在國內外流行的意義,強化正向價值教育的施行,從文化傳承角度推動國民身份的建構。
公民與社會發展教育研究會會長 黃家樑
《大公報》教育版─公民科欄目,歡迎本港公民科專家來稿,分析公民科易錯點、分享公民科教學心得。稿件字數為800至1000字,請投至tkpeducation@takungpao.com.hk。來稿者請註明文題、筆名、作者簡介及聯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