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園欠近30萬呎實驗室樓面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梓田)目前香港的科技基礎建設,主要由香港科學園、數碼港以及5所研發中心提供,而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的基礎建設排名中,香港在132個經濟體中名列第六。根據資料,香港科學園目前有23幢大樓,提供約430萬方呎的總樓面面積,主要為研發設施及實驗室,以及辦公室等配套設施,涵蓋約900間科技企業;而數碼港則有4幢辦公室大樓,共提供總樓面約128萬方呎,亦雲集接近900間數碼科技公司。
樓面緊缺 限制科企擴充
如計及科技園公司旗下的將軍澳工業邨的數據技術中心DT Hub、將軍澳工業邨先進製造業中心,以及明年落成的元朗工業邨的微電子中心,香港用作創新科技事業的總樓面面積合共有接近1,800萬方呎。
雖然香港在全球創新指數的基礎建設排名中名列前茅,但事實上,接近1,800間創科企業大部分都集中在香港科學園以及數碼港,在這一共558萬方呎空間裏,每個企業平均分得的面積只有3,100方呎,這尚未扣除公用面積。要聘請員工壯大團隊的話,30人左右就會坐滿,更遑論研發、存放、生產所需的佔地。
在今年6月份,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在討論香港科學園與創新園的最新發展中更提到,科學園區內提供約73.2萬方呎的可租用濕實驗室空間,包括去年12月完成把科學園內一幢現有辦公室大樓改建為濕實驗室,新增約9.69萬方呎的可租用濕實驗室空間。然而根據一項2020年中的調查,上述改建工程進行後,實驗室空間的短缺仍有接近29.06萬方呎。
不過,「北部都會區」正好能補足創科空間不足這一大短板,根據資料,「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以及「新田科技城」將分別提供約1,291.6萬方呎以及7,104.2萬方呎的總樓面面積,合共高達約8,395.9萬方呎的創科空間,連同香港科學園、數碼港本身的總樓面面積以及擴建部分,預料創科空間將大大增加至超過1億方呎,較現時的1,800萬方呎增近5倍,料在一段時間可滿足香港的創科公司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