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清撰文倡防「黑天鵝」「灰犀牛」

香港文匯報訊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指出,中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他說,要完善金融安全網和風險處置長效機制,加快出台金融穩定法,明確金融風險處置的觸發標準、程序機制等。
最新出版的《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 刊登郭樹清的署名文章,他在文中強調,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存款保險基金等不能成為「發款箱」,要充分發揮市場化法治化處置平台作用。
早把「爛蘋果」撿出去
郭樹清認為,及早把「爛蘋果」撿出去,對於建設穩健高效的風險處置體系至關重要。金融機構應制定「生前遺囑」;「必要時運用存款保險等行業保障基金和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防止擠提、退保事件和單體風險引發系統性區域性風險」;要「及時止損」,以成本最小為原則,讓經營失敗金融企業退出市場。
同時,他表示,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遏制脫實向虛,管好貨幣總閘門、防止宏觀槓桿率持續快速攀升;督促中小銀行深耕本地,嚴格規範跨區域經營;穩妥推進金融業高水平開放。
郭樹清並認為,要健全「風險為本」的審慎監管框架,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堅持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對互聯網平台金融業務實施常態化監管,推動平台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
文章指出,要「強化金融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依法規範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防止資本在金融領域無序擴張。」此外,數據安全、反壟斷和金融基礎設施穩健運行成為新的關注重點,監管科技手段與金融行業數字化水平的差距凸顯;影子銀行存量規模依然不小,部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尚未緩解;一些大型企業特別是頭部房企債務風險突出,地方金融組織風控能力薄弱。
易綱籲小心風險隱患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在該輔導讀本中撰文也指出,中國經濟金融運行面臨更加複雜嚴峻的環境,外部衝擊風險明顯增多,一些風險隱患可能「水落石出」;他並強調,「財政的錢」與「央行的錢」存在本質區別,要實行中央銀行獨立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