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中史】秦漢地位極重要 統一開端創制度

中國古代史是從秦、漢這兩個統一王朝開始的。秦始皇嬴政,又名趙正(據《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卷三《趙正書》所載,西漢初年流行稱嬴政為趙正),在公元前221年統一戰國時期並立的諸侯國,不單建立中國第一個幅員廣闊的統一王朝,更確立了以後延續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權機制和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
雖然強大的秦王朝統一天下不過十五年便滅亡,但繼之而起的漢王朝卻前後統治天下凡411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不包括公元9年至24年的王莽時期),而「漢承秦舊」早已成為歷代史家的定論。所以,秦漢被視為一整體,而習慣稱為「秦漢時期」。在整體中國歷史上,秦漢時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研究中國古代史,無論是先秦以前或是隋唐之後,若對秦漢時期沒有了解,是難以掌握整體歷史發展脈胳的。因為不管以哪種角度看,從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以後,直至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東漢王朝滅亡為止的數百年間,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此後的兩千多年,甚至直到今天,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秦漢時期既是中國歷史上統一王朝的開端,也是皇帝制度與中央集權政治的開創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第一個盛世。現今學術界一般認為現在世界各國語言文字稱呼中國,如:英文(China),法文(Chine),德文(China),都是由古代印度梵文(Cina、Chinas)、阿拉伯文(Cyn 或 Sin),拉丁文(Thin、Thinae)演變而來的,其實都是「秦」的譯音。印度古時亦稱中國為「震旦」。「震」即是「秦」,而「旦」即「斯坦」,在古今中亞地方方言中是「的地方」的意思,故「震旦」即「秦的地方」。
至於今天中華民族的主體成員——漢族,就是在漢代形成的。此外,漢字、漢學、漢醫、漢藥以及「男子漢」、「真漢子」等名稱,也都是由漢代而得名。在行政區劃上,今天省縣區域的劃分,乃是自秦代建立的郡縣制開始,其大致範圍基本已確定。自秦始皇建立皇帝制以及相關的官僚架構,一直延續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結束。而帝制被推翻後,其殘存於中國人觀念之中的影響,則直至今天也很難說已徹底根除。
秦始皇更使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並一統貨幣與度量衡,修長城和開闢馳道、直道等大道,使中國開始成為統一的泱泱大國。凡此種種,可見秦漢時期對中國歷史以至今天中國的現實社會,具有其不容忽視的地位。
◆ 羅永生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中國歷史教學及研究中心主任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