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履行身份責任 發揚人性光輝
中華文化提倡責任感。
沒有人會反對責任感的重要;然而,什麼是責任感?卻很少聽到有人談論。
責任感的英文是「responsibility」,從字的結構來看,可理解作「the ability of responding」。說真的,面對自身的責任時,不是所有人都會有反應;就算有所反應,亦未必反應恰當。
《易經》說:「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直接談到個人的責任對家庭以至國家民族的影響。
父父中的兩個父字分別是動詞和名詞。第一個父字有實踐和履行責任的意思,而第二個父字則有身份與角色的意思;合起來便是實踐和履行為父的責任,以符合父親的身份與角色。至於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也可按同樣的文法來理解。
根據《易經》所言,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夫、婦,若能各盡其份,家道可正,天下可定。沒有聽過「原生家庭」對下一代的影響嗎?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婦不婦,不就是家庭問題的根源嗎?
在談論責任感時,儒家往往會把責任、身份與角色扣連起來。身份給予角色,角色界定責任。那麼人有什麼責任呢?
作為人類,當然有人類的責任。《中庸》開篇便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上天賜給人人類的特性,即人性;原來,儒家認為把人性發揮出來,是每個人一生當走的路。
《大學》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治學目的,又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學習進度。儒家認為人性是向善的,人不但有責任發揮其光明的德性,也要從內而外,做到親民,並止於至善。
道家又怎樣看責任感呢?
道家認為宇宙的背後有一位超越的創造者,這位創造者便是「道」了。
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道的智慧是無限的。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認為人有責任回歸大道,以道的原則來處理人的問題。
順從道的法則行事
道家提倡「無為」,不少人誤解無為的意思,以為是追求無所作為。其實,無為的真正意義是不以人的智謀來解決問題,而是順從道的法則來行事為人。
老子說:「聖人為無為,故無所不為。」聖人既以道的法則來行事,一切便會自然而然地發生。情況有點像地心吸力,只要在地球上把手放開,手中的物件便會自然而然地墜落─不是這樣,才是奇怪。
筆者學校努力創造服務崗位,在高小、初中、高中階段推行「一人一職」計劃,好讓同學從服務中培養責任感。學校的信念是義工也是工作,同學須培養良好的工作態度─守時、禮貌、盡忠、配搭、補位、敬業樂業等。希望同學日後成為具責任感的人,有責而且有感。
◆ 盧偉成MH校長,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