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史上首篇文學批評專論

  魏晉時期,政局動盪,文人漸漸擺脫經學的束縛,愈來愈重視文學自身的獨立價值,開始探討文學理論的問題。其中,曹丕(187-226)的《典論·論文》,乃當時首篇文學批評專論,其文雖短,卻提出了許多創新的論述,對後世文學發展影響深遠。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曾形容魏晉時期是一個「文學的自覺時代」。那麼,曹丕寫的《典論·論文》,可謂是文學自覺時代中自覺作文學批評的先鋒,具有篳路藍縷的重大價值。

  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沛國譙縣(今屬安徽省亳州市)人。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同年篡東漢,自立為帝,都洛陽,國號魏,追謚父親曹操為魏武帝。除軍政外,曹丕自幼好讀書,博聞強識,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與其父曹操及其弟曹植並稱「三曹」。

  《典論·論文》是曹丕專著《典論》中的一篇。據《藝文類聚》卷十六《贊述太子表》所載,知是書當成於曹丕仍為太子之時。又本篇文中有「融等已逝」之語,可見成書當在漢獻帝建安末期。《隋書·經籍志》記載,《典論》一書原有五卷。又《魏志》記載,明帝太和四年(230)二月戊子,是書曾刻石立於廟門之外與太學,凡六碑。後清人嚴可均《全三國文》考證:「唐時石本亡,至宋而寫本亦亡。」只有《自序》見載於裴松之注,以及《論文》因收入《文選》而得以流傳。

  由本篇起,筆者將分段為大家導讀此一名篇,現謹先概述其首兩段內容如下: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①耳,而固小之②,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③,下筆不能自休④。」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⑤。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⑥曰:「家有弊帚⑦,享之千金。」斯⑧不自見之患也。

  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⑨以自騁⑩驥騄⑪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

  譯文

  文人互相輕視,自古就已如此。傅毅比起班固,文才不分高下,然而班固卻輕視傅毅,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上說:「武仲(傅毅字)因為會寫文章而擔任蘭台令史,可是他一下筆就不知所止。」人總是容易看到自己的長處,可是文章並非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能兼善全部文體。因此各拿自己的長處,輕視別人的短處。俗語說:「自家的破掃帚,卻當作千金寶物。」這就是看不見自己缺點的弊病啊。

  當今的文人有:魯國的孔融文舉、廣陵的陳琳孔璋、山陽的王粲仲宣、北海的徐幹偉長、陳留的阮瑀元瑜、汝南的應瑒德璉、東平的劉楨公幹,這七位先生,在學問上無所遺漏,在文章上不模仿他人,都自以為是馳騁千里的良駒,並駕齊驅。想要使他們互相佩服,實在不容易啊!君子先審察自己再去度量別人,所以能夠免除上述(文人相輕)的毛病,而寫作這篇《論文》。

  註釋

  ① 伯仲之間:比喻事物不相上下。伯仲,兄弟之間的排序,兄為伯,弟為仲。

  ② 小之:小,作動詞用,指小看,輕視。之,代詞,指傅毅。

  ③ 蘭台令史:職官名,漢代主持整理圖書及掌理書奏的官員。

  ④ 自休:自止。此指班固嘲笑傅毅為文冗長鬆散。

  ⑤ 備善:完全精通。備,完備,全部。《廣雅·釋詁三》:「備,具也。」善,擅長。

  ⑥ 里語:俚語,指流行於民間的俗語。

  ⑦ 弊帚:破掃帚。弊,《玉篇》:「壞也,敗也。」

  ⑧ 斯:此。《爾雅·釋詁》:「斯,此也。」

  ⑨ 咸:全。《說文》:「咸,皆也,悉也。」

  ⑩ 騁:奔馳。《說文》:「騁,直馳也。」

  ⑪ 驥騄:古代兩匹駿馬名。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