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二酚帖文瀏覽急增 團體促網上禁毒




CBD被錯誤標註令青年降戒心 44%青年稱吸毒為尋刺激
隨着部分海外地區把大麻合法化,令不少香港青年也輕視大麻等毒品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青年協會昨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去年社交媒體有關大麻二酚(CBD)的帖文瀏覽量達42,980次,按年急升逾2.6倍,而CBD被錯誤標榜為減壓和保健品,令青年降低戒心,15%受訪青年低估吸毒的嚴重後果,44%吸毒青年解釋吸毒為尋求刺激。青年協會建議,特區政府應制定針對社交媒體用戶的禁毒教育,提高禁毒個人意識,讓青少年意識到吸毒或販毒的沉重代價。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的抗毒服務由2016年開始運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本地毒品問題和趨勢。根據昨日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發現,香港關於毒品的社交媒體帖文,由2016年的927篇上升至去年的3,114篇,較5年前升逾2.3倍。瀏覽量則由2016年約350萬人次,上升至去年的超過761萬次。其中以2020年為高峰,帖文多達5,402篇,瀏覽量超過1,000萬次(見表)。
按照非新聞類型和對毒品支持態度計算,最多帖文與大麻、搖頭丸、啟靈藥(LSD)、氯胺酮(K仔)和可卡因相關,而深入研究2021年的相關提問,估計他們吸毒的主要原因包括尋求刺激感(44%)、擺脫負面情緒(38%),以及低估吸毒的嚴重性(15%)。
是次大數據分析亦偵測到逾千個高風險社交媒體用戶,部分疑似吸毒者或販毒者,他們常以熱門喜劇動畫人物、迷因圖片(memes)、標籤(hashtag)、NFT作品等宣傳手法,令網民對毒品問題掉以輕心,甚至認為毒品是流行潮物。
20.3%人竟稱有能力控制毒癮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又於去年11月至今年7月期間,以問卷調查方式隨機訪問1,289名12歲至24歲青年,了解他們對於濫用藥物的想法及態度。調查結果發現,部分受訪者低估了毒品的風險和禍害。有20.3%受訪者認為,即使自己吸毒也能自拔,有能力控制對毒品的需求和依賴;17.8%受訪者認為,吸毒能緩解緊張情緒,還有16.9%受訪者認為吸毒不會對他人造成影響。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李少翠於記者會上表示,CBD近年被錯誤標榜為減壓和保健產品,誘使青年降低對毒品的戒心,更擔心CBD會成為青年的「入門毒品」,由躍躍一試,繼而吸食和販賣其他毒品。她建議增加青年對毒品的正確資訊,運用大數據了解社交媒體用戶對毒品的態度和行為模式,而特區政府應制定針對社交媒體用戶的禁毒教育。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黃成榮表示,社交媒體充斥着不良資訊,入世未深的青少年易受影響,尤其是在學校缺乏成就感、在家庭缺乏照顧的青少年,他們更易主動嘗試毒品。他建議透過專業合作,啟發青少年思考,讓他們明白違法需要面對刑責等沉重代價。
根據《危險藥物條例》,任何人如管有危險藥物,或吸食、吸服、服食或注射危險藥物,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罰款100萬元及監禁7年;任何人如管有任何適合於及擬用作吸食、吸服、服食或注射危險藥物的管筒、設備或器具,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罰款1萬港元及監禁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