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0+3」效果逐步顯現 穩步復常不能急躁\方靖之
對於放寬海外旅客入境檢疫措施,有意見認為步伐可以更大,應即時落實「0+0」。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回應時重申政府必須保持謹慎,不可輕率;尤其在討論與內地恢復通關問題上,要守好防疫「南大門」。並指出,「0+3」措施生效首兩周,海外人士入境人次上升八成,多項國際盛事相繼舉辦,對香港有明顯正面效果。
逐步復常是香港各界期望,也是香港聯通世界的需要,但復常不能急躁,目前疫情走勢仍然反覆,內地的防疫壓力仍然較大,香港防疫不能只考慮自己,也要考慮疫情外溢到內地,顧及內地民眾的感受。況且,「0+3」要完全發揮成效需要時間,就是航機也需要時間調撥安排,重啟國際交流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期望「0+3」一推出香港市面便立即旅客如潮,機場人頭湧湧,百業興旺,這是不切實際。任何政策都需要時間發揮作用,「0+3」的方向和力度是正確的,大可以「讓子彈飛一會兒」,待有更多數據支持時再研究進一步放寬,才是負責任、穩妥的做法。
其實,特區政府推出的「0+3」本身已較外界預期的力度為大。此前坊間一直流傳的方案是「0+7」,而最終的方案卻是「0+3」,而3日也只是不能進入餐館、酒吧等指定場所,酒店隔離已經取消,與周邊地區相比,香港的措施不算嚴苛。所以,坊間有意見認為「0+3」保守,這點並不符事實。
各方需要時間適應新安排
有一些報道及評論指「0+3」反應未如預期,反而令到大批市民出外旅遊,影響香港內需市場。這些評論似是而非。
一是「0+3」的最大意義,是象徵香港重新聯通世界,在入境措施上與國際接軌,而且此舉有利商務旅客來港洽談生意,有利於留住大批外國人才,以免他們因為入境隔離措施而離港,出發點是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而不單是聚焦於一時旅客的增減。
事實上,「0+3」安排確實為外國的商務客、外國人才提供了方便,香港的會議展覽業亦重新起動,香港的國際商貿、金融中心地位得以鞏固,這樣的效果何來不似預期?
二是「0+3」的效果需要時間發酵。一些評論抓着來港旅客人數沒有大幅增加來大做文章,但不要忘記,香港的隔離措施已經實行了兩年多,在這段時間,航運業幾乎陷入「冰封」,航空公司不但大幅裁減人手,更將飛機調到其他地方閒置。現在要重新配合出入境需求,既要重新聘請、訓練人手,又要將飛機調回,加上要對飛機進行全面檢查,這些都需要時間來恢復香港的運輸能力。
至於外國旅客,也需要時間適應及了解入境香港的最新安排,沒有第一時間一窩蜂來港不足為奇,但來港旅客也在不斷增加,未來香港的旅遊及內需行業也將逐步復甦。
三是「0+3」安排大大提振了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下月2日在本港舉行,現時已有200位金融界領袖報名參加,包括逾100家全球重要金融機構的主要負責人,當中逾30家頂級機構更會由集團董事長或行政總裁代表與會,出席者分量十足、星光熠熠。近日國際財富管理機構瑞銀亦租用了高鐵西九龍總站上蓋的商業項目,是本港過去4年來最大宗寫字樓租賃成交。這些都說明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正不斷增強,這與香港穩步復常以及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密不可分。這些都說明「0+3」的安排已經發揮了成效,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固然,社會期望復常步伐大一點可以理解,但當前應該先讓「0+3」更好地發揮效果,之後再作檢討。
配合國家抗疫守好「南大門」
始終,香港是國家的「南大門」,每日有大批市民通過關口進入內地。香港的防疫工作不能只顧自己,更要考慮國家的抗疫需要。近期內地部分地方疫情出現反彈,確診個案不斷增加,抗疫壓力增大。新華社日前發表題為「增強定力耐力 疫情防控絕不能『躺平』」的時評,指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部分地區疫情出現反覆,認為防控仍面臨較大壓力,再次證明疫情防控絕不能放鬆。
《人民日報》亦接連發表署名評論文章指出,疫情是一場大考。疫情防得住,經濟才能穩得住,人民生活才能平平安安,經濟社會發展才能平穩健康。
這說明了兩個情況:一是內地抗疫不能有絲毫鬆懈。二是內地堅持「動態清零」,明確「躺平」沒有出路,唯有成功控制疫情,經濟民生才有保障。在「0+3」之下香港輸入個案已經大幅增加,如果貿然推行「0+0」或更大力度的放寬,難免會加大內地的抗疫壓力,甚至影響兩地的通關例如「逆向隔離」等安排,這對於香港百害而無一利。
既然「0+3」的效果仍未完全顯露,特區政府更加沒有需要在這麼短時間又再調整政策,這只會令外界無所適從。抗疫和復常需要平衡,在復常上香港已經大步推進,但同時也要顧及抗疫需要,如果為了復常完全將抗疫放於一旁,這樣又何來平衡?香港復常是大勢所趨,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卻不能急躁,以免適得其反。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