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龍教授 國際知名肝臟專家 熱忱教學研究治療


■2013年,黎青龍教授擔任「羅氏少年科學家大獎」評判之一。
■2013年,黎青龍教授擔任「羅氏少年科學家大獎」評判之一。

■黎青龍教授接受商業電台訪問。
■黎青龍教授接受商業電台訪問。

■2011年,黎青龍教授介紹藥物「泰諾福韋」,指能有效降低肝酵素及乙型肝炎病毒水平。
■2011年,黎青龍教授介紹藥物「泰諾福韋」,指能有效降低肝酵素及乙型肝炎病毒水平。

■2017年,黎青龍獲香港大學頒發45年長期服務獎。
■2017年,黎青龍獲香港大學頒發45年長期服務獎。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及肝臟科講座教授黎青龍,學生時代的他曾是年紀最輕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的醫科生,還未畢業已因在解剖學取得優異成績擔任學生導師,他任職香港大學醫學院至今51個年頭;香港教育署前署長余黎青萍為其姊,黎青龍教授作為慢性乙型肝炎專家,他在教學之餘亦醉心於醫學研究,從九十年代開展抗病毒藥物的實驗,是全球排名首七位的肝臟權威,更是首位獲得「美國肝臟研究基金」的華人,在國際與本地醫學界成就斐然。

  年少時代的黎青龍教授被譽為「神童」的早於3歲入讀小學,自少愛好英語文學小說,於16歲便獲香港大學醫學院破格取錄成為最年輕的醫科生,1970年,黎青龍教授取得醫學士畢業時榮獲全班第一名及榮譽生的成績。

  成最年輕執業醫生

  「我讀醫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三位姐姐均讀文科,故父母建議我讀理科,而做醫生又是最順理成章的選擇。其實文科、理科,我同樣喜歡。」

  黎青龍教授對教學熱忱從小就醞釀,曾於中學時替小學生補習,一個小時的學費卻上了三小時的課,他依然充滿幹勁。他早於大學三年級就成為一年級的學生導師,教授比他年輕的學生已游刃有餘,並曾連續授課超過六小時,他對學生的教學苦心就是希望學生能成為一名好醫生。

  上世紀60年代,香港肝炎肆虐,至1968年,乙型肝炎病毒才被證實,醫學界開始着手尋求根治辦法。黎青龍教授表示,雖然醫學界早於60年代末已發現乙肝病毒,但相關的檢測方法要待70年代末期才發現,後來開始出現有效的治療方法。

  「1970年,我於港大畢業,翌年加入內科學系工作。由於當時社會有很多不明來歷的肝病,加上受到教授熏陶,因而吸引我進行肝病研究。」

  在父母的期望下,黎青龍教授於1971年起,成為香港大學內科學系醫生,並以21歲之齡創下當時最年輕的執業醫生紀錄。1974年至1977年,黎青龍教授獲派前往蘇格蘭受訓,他在新英倫醫學刊物有六篇研究,其中四篇是排名第一。返港後他開始於香港大學任教和行醫,他在入行初期見證着80年代乙型肝炎病毒肆虐香港,不少人死於肝病。

  專注研究乙肝治療

  由於肝炎屬慢性帶病毒者本身沒有徵狀,但肝臟已有可能持續發炎,存在高危併發肝硬化或肝癌的機會,因此黎青龍教授於1987年起研究乙型肝炎之治療方法,及至90年代,醫學界已開始使用干擾素治療乙肝,但成效卻強差人意。

  於是,黎青龍教授開創對患慢性乙肝患者的干擾素實驗,其後更帶頭開展了一系列全新的抗病毒藥物、核酸類似物的實驗,從數百種藥物中,他和團體找到了三種可行的核酸類似物,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韋及替比夫定(三者分別於1998、2006及2007年獲得許可牌照),能夠減低肝癌發病率,並軟化肝硬化。

  在教學之餘亦醉心於醫學研究,黎青龍教授亦積極在前線致力研究肝病,其中開展抗病毒藥物核酸類似物的實驗,發現了香港肝病病人超過九成是乙型肝炎,同時可造成慢性感染,繼而引發肝硬化以至肝癌,改變了相關療法和帶動社會認識預防疫苗,間接拯救了無數的生命。

  據悉,肝炎屬慢性帶病毒者本身沒有徵狀,但肝臟已有可能持續發炎,存在高危併發肝硬化或肝癌的機會,因此黎青龍教授通過研究其自然病史,改變了乙型肝炎的治療方法,發現新藥可抑制乙肝病毒複製,大幅降低病毒量,減緩肝纖維化及減少肝臟受損情況,他預計上一代接受乙肝疫苗後,帶菌者會越來越少,再等約半世紀後,乙型肝炎可在香港消失。

  2003年起,黎青龍教授任香港大醫學院醫學與肝臟病學教授,2011年出任李國賢基金教授席教授、內科及肝臟科講座教授,教學與行醫數十載矢志不移的黎青龍教授,讓他最深刻醫治的個案是一名先後兩次移殖肝臟的乙肝男病人,在第一次手術後發現排斥,其家人兩次準備捐出活肝之際,均及時得到合適屍肝實在非常難得;至今他回想起來仍一臉替當事人高興。

  差不多每兩個學年,黎青龍教授的教學時間均接近250小時,相當於大學生上課時間的一倍,在學生平面前總時總是笑容滿面的黎青龍教授,教學要求相當嚴格,他強調年輕醫生日後在治療病人要投入認真;根據網絡上的學術搜尋,黎青龍教授的文章被引述的次數,在全球內科醫生中排行第七及肝科第三,香港大學不僅為黎青龍教授提供足夠研究空間,而且讓他盡心盡力診症、教學及研究工作,他不只講解病房內病人的情況,更涉及其他內科的範疇,往往吸引數十名五年級醫科生擠在斗大的房間內,聽他循循善誘教學。

  教學行醫不言退

  黎青龍教授是全球排名首七位的肝病權威,又任職香港大學醫學院51年,在國際與本地醫學界,他的大名無人不曉,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刊登了黎青龍教授六篇研究文章,當中四篇以「第一作者」身份署名。當同齡的教授陸續退休,然而黎青龍教授仍讓年輕醫生學習對病人抱同理心。港大不僅提供他足夠研究空間,而且可以做他喜歡的事情:診症、教學及研究,因此即使連續講書四五小時亦難不到他。在他看來,若以年紀區分醫生有否能力行醫是年齡歧視。

  「醫生的經驗無可替代,年紀較大的醫生擁有更多的經驗,對問症亦有幫助,例如部分肝病患者會隱瞞飲酒情況,我會直接推斷病人的肝功差是與經常喝酒有關等等,一般年輕女醫生是不敢這樣問。」

  深受學生愛戴黎青龍教授,於2018年他不獲續約為全職教授的消息傳出,事件曝光後引發社會討論,學生和畢業生隨即聯署,希望留住這名熱心教學的嚴師。

  「雖然日常工作難免會有挫折或挑戰,但它們不會永遠持續,所以最重要還是常懷樂觀的態度,盡量做到最好。」

  黎青龍教授至今閱讀逾2,000本書,仍未想言休,他置身朝氣洋溢的大學校園,可以時刻對教學保持熱情,他坦言生活最大的樂趣來自教學,所以堅持為學生開補習班,確保學生考試及格,藉此繼續想將多年的知識和臨床經驗傳承下去,引導學生思考,處處為病人設想,把不同範疇融會貫通,成為一個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