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鐘疫下獻愛 熱線熱心勸打針

◆平安鐘護士團隊:負責接聽前線轉接的電話個案,提供醫學資訊。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平安鐘護士團隊:負責接聽前線轉接的電話個案,提供醫學資訊。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左起:彭筱筠、黎翠華、蕭慧蓮。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左起:彭筱筠、黎翠華、蕭慧蓮。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職員鍥而不捨 勸得一個得一個 救得一人得一人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勸人打針如救人一命,長者安居協會「一線通平安鐘」熱線中心就肩負了這個重任。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直擊熱線中心職員向長者用戶噓寒問暖,以及詢問打針情況。雖然基於私隱原因,記者無法聽到電話另一端的長者回應,但從職員鍥而不捨地解說疫苗好處、釋除疑慮,也能大概猜到長者拒絕打針的各種藉口。可敬的是,職員屢敗屢試,又會安排在下次定期電話慰問時繼續跟進打針情況。截至本月初,該團隊已接觸約5,850名0針長者,成功為約150人預約打針。雖然經常慘食「閉門羮」,但參與計劃的護士及職員都本着「勸得一個得一個、救得一人得一人」的精神堅持下去,從不言棄。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香港仍有約16%、逾33萬名長者依然一針新冠疫苗都未打。為協助更多長者接種疫苗,長者安居協會「一線通平安鐘」由上月開始接受公務員事務局委託,展開特別行動,主動透過電話聯絡從未打針的平安鐘用戶,藉中心職員與長者建立的信任,打動長者接種疫苗。

  聯絡近6000用戶 為150人成功預約

  這項任務既有意義,也十分艱辛。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直擊熱線中心運作,雖然無法聽到電話另一端的長者回應,但從職員的神情大概也猜到職員被婉拒了。不過,慘食「檸檬」的職員不輕言放棄,繼續苦口婆心解說疫苗的好處,以及釋除長者的疑慮。若長者擔心醫學問題,還會安排護士團隊以專業知識解說。

  「一線通平安鐘」兼職註冊護士黎翠華就憑着屢敗屢試精神,成功為長者安排打針。她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護士團隊勸說長者接種疫苗並非「盲目谷針」,而是有醫學方面的評估。首先,他們會了解長者的近期身體狀況、藥物使用情況、以往過敏反應、是否打過流感針等。在各項指標均顯示適合接種後,才會繼續解答他們的疑問。

  她曾接觸過一名被評估為適宜接種疫苗的長者,在成功游說對方前往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後,因該名長者不適應陌生環境,血壓升高,無法即場接種,但團隊未放棄,後來改為預約上門打針,成功為該名長者接種疫苗。

  成功例子令人鼓舞,卻是「可遇不可求」。目前,平安鐘用戶約有1萬人尚未打針,而截至本月初,平安鐘已聯絡到其中約5,850名用戶,及為約150人成功預約,其中38人更已完成首針接種。

  長者常受子女阻攔 說服打針難度高

  根據平安鐘團隊反饋,尚未接種疫苗的長者原因各異,部分人不懂如何預約,或行動不便,無法前往疫苗中心,亦不知道政府有上門打針服務。這些客觀困難,透過職員協助一般都可得到解決,但也有部分長者是基於醫學謬誤甚或受到子女阻攔而遲遲未能接種,要說服有關個案的難度會更高。

  黎翠華聯絡過一位90歲高齡的婆婆,其兒子在知道有護士會提供疫苗信息後,特地在職員致電時留在家中參與對話。黎翠華親自與其兒子聊了45分鐘,介紹疫苗的安全性和接種疫苗的益處等,但最終仍未能成功說服對方,「婆婆有幾個子女,有的同意, 有的不同意,最後他們還開了家庭會議,也未能達成一致共識。我們要尊重用戶家人的意見,雖然這次不成功,不過算是行出了第一步。」

  長者安居協會推廣及傳訊總監彭筱筠表示,雖然政府正逐漸放寬防疫措施,但長者面對的風險並不因此降低,特別每年冬季都是流感高峰期,第六波疫情隨時可能到來,故希望在此之前盡量勸喻更多長者打針,提高免疫力。

  她坦言,疫下兩年多以來,每個階段都對長者群體充滿了挑戰。最初爆發疫情時,因為防疫物資短缺,不少長者感到驚慌,後來隨着信息逐漸普及,長者的擔憂有所緩解,但因社交距離措施等限制,一些長者因孤獨而產生了各種情緒問題,再到今年初爆發的第五波疫情,更奪走了很多長者的生命。其間,平安鐘團隊一直向長者用戶提供幫助,包括上門派送防疫物資、提供血氧機、為隔離用戶轉介社工等。

  平安鐘分為付費用戶,以及慈善計劃受惠用戶,後者為社區的孤寡老人。今次「勸針」特別行動因獲公務員事務局資助,可免費幫助用戶安排預約陪同打針等服務,但長期維持運營,仍要依靠社會各界的捐款,故呼籲公眾向慈善計劃捐款幫助更多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