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觀點】持盈保泰 除笨有精

◆ 在全球資產拋售潮中,傳統避險資產價格同樣震盪。有專家呼籲投資者持有現金。圖為紐約證券交易所。資料圖片
◆ 在全球資產拋售潮中,傳統避險資產價格同樣震盪。有專家呼籲投資者持有現金。圖為紐約證券交易所。資料圖片

  涂國彬 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隨着第三季的重大震盪,踏入第四季,市場馬上有新氣象。事實上,第三季的跌勢,覆蓋太全面,基本上所有風險資產都無一倖免,投資者可以停泊的地方,來來去去,就只有現金或與現金等值接近的,以至最短期的貨幣市場,無論投資者是大戶小戶,總之在加息環境中,受惠加息最直接的,就是類似定存的。至於其他的品種,或多或少是冒風險的,例如要看空看淡的,時機把握與槓桿安排,都不是絕對可靠。

  值得留意的是,最新交出投票權的橋水基金創始人Ray Dalio,本來一直都堅稱現金是垃圾,他一直跟進全球各地金融市場變化,對於幾百年的數據瞭若指掌,但如今的改口,可以說明,長遠趨勢而言,可能真的有重大變化,比起他一直想像的還要差。說起來,他一直跟進當前的金融市場危機,為債市周期翻歷史,著書立說,對於市場人士來說,不只是圖利,更是疏理出個脈絡,對後學大有貢獻。

  央行為通脹預期頭痛

  坦白說,正如Ray Dalio與不少市場參與者多年來所指出,央行的存在,在歐美市場上,多年來的歷史,似乎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就是每有危機,央行為處理爛攤子,每每為債務人一次過包底。這樣一來,便是有名的道德危機或道德風險,形成更多人更不負責任的冒上更多風險,希望在好景的情況之下賺盡;而環境轉差時,可以有幸得到央行再次出手相救。如此一來,自然是周而復始,愈來愈多人有類似的冒險行為,而救市便是下一次危機的開始。

  當然,除了作為在金融市場震盪時最終債權人的身份,央行亦有本身的其他任務,嚴格來說,其真正任務在物價穩定,而當前的通脹預期,便令央行大員頭痛非常,若要加息退市縮表一齊來,由美聯儲帶頭開始,則其他地方跟隨,往往與本身地區的財金政策相衝突,例如早前的英鎊危機便是。

  短期反彈作逃生門

  最新事態發展是,澳洲和新西蘭等地央行,未必那麼積極加息,令大家停一停,想一想,是否其他央行亦可如此,只消這一想法出現,風險資產即反彈,美債息和美匯俱明顯回落,短期而言,可以視乎挾空軍,投資者趁機逃生而已。然而,這只是短期挾空軍之作,並非長期轉勢。

  大跌市之中,往往有由底部急速後抽,實屬常態,不足為奇。目前看來,正是如此,維持了周一和周二,周三無以為繼,大抵一股作氣的力量,都不外乎這樣,除非有持續的新理據支持同一方向的行動,否則,投資者必須把握機會,例如非美貨幣博反彈的部署,適可而止,都是老話一句,但有智慧,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匯市上,短期看,美債息和美元反彈,算是回應了上述的走勢,但暫時未見重大變化,反而似是大家在此重整旗鼓,暫時在此徘徊,波幅有可能略為收窄。

  美聯儲不買市場的賬

  事實上,距離真正可以放慢加息步伐,恐怕言之尚早。君不見又有美聯儲大員在媒體發言,認為外界對於2023年便可以減息的看法,以至在期貨市場的相關押注,可是錯誤的。儘管不同大員有不同個人看法,並不完全代表局方最終決定,尤其距離下一次議息,又有數個星期,但始終是明白,這些發言的大員,不論是否在即將的議息中有投票權,但總的來說,他們的思維模式頗為接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今既然明顯指出他們認為期貨市場上的押注是錯,這一點既是回應外界近幾天的憧憬,亦是大異於之前多年的作風,維持與市場差不多看法便可的做法,如今可是擺明車馬,不同意,亦不買帳,真的要惹來衰退,又或對於金融市場震盪,可能都是在所不惜。

  避險知易行難

  無論如何,在全球資產拋售潮,避險知易行難,有時可能真的最笨的方法,例如持有現金,持盈保泰,反而是最上算,連聰明如Ray Dalio,若要向他本身以外的投資大眾一個錦囊,恐怕亦未必有更好方法。

  (權益披露:本人涂國彬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或本人之聯繫人或本人所管理基金並無持有文中所述個股。)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