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曹操寓事於抒情 巧用典故納賢才

  承接上回,本篇繼續導讀曹操的名作《短歌行》。「行」是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常與「歌」並稱,可配樂歌唱。漢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短歌行」,又收有「長歌行」,惟原辭均已失傳,其本來唱法無人知曉。魏文帝曹丕《燕歌行》謂「短歌微吟不能長」,晉代傅玄《豔歌行》謂「咄來長歌續短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又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認為「長歌」、「短歌」當指「歌聲有長短」。如是,則「短歌」曲調應相對高亢急促,較適合表達悲痛或激昂之情。

  今存曹操《短歌行》共有兩首,今導讀的「對酒當歌」篇,屬於其第一首。作者運用樂府舊曲補作宴會新辭,以抒發其雄心壯志與人生感慨。全詩採用四言體,根據詩意,共可分成四章,以下謹逐一概述。

  第一章:「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由酒宴豪飲引起全詩,帶出人生苦短的憂嘆,也透露出作者對功業未就的感慨。這裏表面上似透露「人生應及時行樂」的消極主題,但實際上卻正好相反,蘊藏着及時努力的思想。飲酒固然可解一時之憂,卻未能實際解決作者的遺憾。那種慷慨與遺憾為何,這裏並未明言,但隨着下句的展開,首章的含義將逐漸清晰明確。

  化用典故 感動賢才

  第二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前四句典出《詩經·鄭風·子衿》,曹操借以表達自己對賢才的思慕。後四句典出《詩經·小雅·鹿鳴》,原謂麋鹿得到艾蒿而發出呼喚同伴的呦呦聲,作者則高興地奏樂設宴以招待嘉賓,此處借以形容曹操求才若渴的心情。此章化用典故,含蓄點出前章的思慮與沉吟,原來在於賢才難求。表面上,曹操是在抒發個人之情,感嘆時間急速流逝,擔心自己未能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巧妙地感動各方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如「朝露」般易於消失,歲月流逝既多,應該當機立斷,及早來投,施展抱負。

  第三章:「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曹操進一步表達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表面看來,本章意思與上章重複,似嫌累贅。但是,曹操此章實以升降如常月為喻,說明自己求賢之思從未斷絕,暗示未來仍將不斷延攬及優待人才,再次寓政治宣傳於個人抒情,相當巧妙。而且,就詩歌而言,反覆詠嘆,亦可使全詩更顯抑揚,有助加強抒情效果。

  最後一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首句表面所寫烏鵲繞樹,或許是夜宴時所見到的實景,但自然令人聯想到賢才未遇明主、無所依託的模樣。曹操於此巧用比興,寓情於景,帶出弦外之音,說明自己才是賢才值得依靠的良木。「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表明自己接納人才的胸襟,有如高山般高大、大海般深廣,同時又化用《管子·形勢篇》的典故:「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重申自己對人才的渴求。最後又借《韓詩外傳》提到周公每遇士人來訪,即使正在洗頭、吃飯都會馬上接見的典故,說明自己會像周公一樣,虛心廣納賢才,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

  總括而言,全詩立意高遠,善用比興,巧引典故,集抒情、敘事、說理於一體,自然雄渾,不愧為一首膾炙人口的言志佳作。而更重要是,曹操不單單只在詩歌中抒發情懷,在現實中他也真的求才若渴,曾多次下達「唯才是舉」的政令,廣納人才,最後果然吸引不少豪傑慕名加入,奠定他統一北方的霸業基礎。至於此詩的創作時間,《三國演義》安排在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夜宴長江時所作,從者甚眾。也有人認為,此詩當作於建安十九年,在曹操出兵南征東吳孫權之時。具體時間如何,已難以確定,姑存以備考。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