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屋「貴細差」 近三成人現抑鬱焦慮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一項調查發現,近30%居於不適切居所的非長者單身住戶,感到中度至非常嚴重的壓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一項調查發現,近30%居於不適切居所的非長者單身住戶,感到中度至非常嚴重的壓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非長者單身戶最感壓力因素
非長者單身戶最感壓力因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目前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8年,上樓遙遙無期,非長者單身申請者更可能要等上十數年。不少基層非長者單身人士被迫居於「貴、細、差」的劏房內,承受壓力瀕臨「爆煲」。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最新一項調查發現,近30%不適切居所的受訪非長者單身住戶感到中度至非常嚴重的壓力,他們的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均高於適切居所的住戶,當中焦慮水平更高3倍,研究發現壓力主要來源是「住屋」。 社協促請政府增加非長者單身人士的公屋配額,並放寬現金津貼限制,讓非長者單身人士受惠。

  70%受訪者已申公屋

  社協於今年6月至8月期間,成功訪問173名現正或曾經居於不適切居所的非長者單身人士,了解他們的精神狀態等情況。約70%受訪者已申請或正申請公屋,輪候年期中位數是4.6年,最長輪候18年;逾半受訪者居於不適切居所近10年,最長居住了多達41年。

  調查發現,不適切居所受訪住戶的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全部高於適切居所住戶,當中抑鬱分數高2倍、焦慮水平高3倍。扣除有定期覆診精神科的人士,近30%不適切居所受訪住戶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壓力,最令他們感到壓力的地方是「住屋」;而適切居所的受訪住戶中,「住屋」壓力只排第四位。

  同時,約80%不適切居所受訪住戶因租金昂貴、擔心被加租而感到普通或極度困擾,比例為適切居所住戶的5倍,反映「住屋」因素是造成兩者精神狀況不同的原因。

  現年60歲的阿蓮過往曾長期居於鐵皮屋,當時居住環境狹窄、潮濕,廚廁合一,有不少老鼠、曱甴滋生,下雨時屋內更會漏水。阿蓮亦因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未能去美容院上班,每月租金3,000元,不過,她領取的政府津貼只有1,900元,唯有靠僅存不多的積蓄支付租金,為了「慳錢」,她每天傍晚與其他人到菜檔搶購特價菜。她形容之前住鐵皮屋的人生「好灰暗」。

  輪候了超過5年公屋後,阿蓮去年終獲恩恤上樓,整個人精神狀態亦大大改善,「之前沒有自信,害怕被人看不起,不願意外出與人交流,現時願意多點走出去。」

  劏房戶冀獲發現金津貼

  現居於劏房、46歲的阿英則已經輪候公屋5年半,她曾被通知等候5年時可以見主任,結果被房屋署通知她還需等候超過6年才能上樓,令她倍感心酸和壓力。阿英每月6,000元工資加上前夫的2,000元贍養費,每月扣除約7,000元租金及水電費後,只餘數百至一千元生活費。

  她透露,自己曾於今年3月份失業,幸好有朋友借錢給她交租,否則真的要流落街頭,她希望非長者單身人士都能領取每月1,300元現金津貼,亦期望能夠盡快上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