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箴今品:品學兼優 德才並舉

  一、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格言聯璧·學問類》)

  二、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格言聯璧·學問類》)

  古今中外的聖哲、偉大宗教家,莫不教人行善積德以安身立命。在中國,被儒家尊奉入「五經」之列的《尚書》、《周易》早有論述,《尚書·伊訓》有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周易·坤·文言》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見中國古人早已主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而且相信善惡的禍福會傳及子孫。

  佛家主張三世因果,《大寶積經》云:「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基督教也十分強調止惡行善,「十誡」與「八福」便是言行的指針。

  各家思想的報應機制雖不同,但無論是子孫受報也好,來世受報也好,受上帝賞罰審判也好,有一點則是舉世公認的:行善修德在當下即能得到回報,那便是理得心安。時至今日,在香港一年一度的慈善籌款節目《歡樂滿東華》,其深入人心的宣傳口號即是「為善最樂,福有攸歸」。

  中國古人亦十分強調讀書與學習的重要性。《論語》開篇第一句便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意即快樂。學習雖非等同於讀書,但讀書無疑是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

  古人說:「至樂無如讀書。」讀書本身已能讓人樂在其中,若果能學以致用,在實踐中獲得成功感、滿足感,那份喜悅自可加倍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學以致用」的「用」字可圈可點。對於古人而言,讀書的功用往往在於考取功名,登第為官,光宗耀祖;而對現代人而言,讀書的功用則是在公開試考取好成績,入讀心儀大學,畢業後謀一份好差事,為事業發展鋪路。

  誠然,以上所言不能算錯,但把讀書或學習的功用限於求取名利權位,心態未免太急功近利。我們應把向外馳求的心收攝回來,透過讀書提升品德,優化人格,讓生命得以成長。新學年開始了,謹以此與大家共勉。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