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兩學者奪科學探索獎

◆尹曉波(右二)和團隊展示降溫薄膜。網上圖片
◆尹曉波(右二)和團隊展示降溫薄膜。網上圖片

◆范智勇(右)及科大博士後研究員顧磊磊(左)團隊研發「仿生眼」技術。 資料圖片
◆范智勇(右)及科大博士後研究員顧磊磊(左)團隊研發「仿生眼」技術。 資料圖片

  尹曉波盼獻力能源環境運用 范智勇冀「仿生眼」造福人類

  2022年第四屆「科學探索獎」昨日公布得獎名單,全國各地共有50位青年科學家上榜,包括香港特區兩名優秀學者,分別是從事納米光學、光電子學、輻射傳熱研究的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尹曉波,以及主力研究仿生光電材料和器件包括「仿生眼」的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范智勇。兩人昨日都對獲獎表示欣喜。尹曉波透露,其團隊未來計劃在光微納結構材料的規模化製造及其在能源環境等領域的大尺度運用方向進行探索。范智勇表示,其團隊還正研究和開發仿生嗅覺器件,並發明多種可監測環境和人體健康的新型的氣體感測器。◆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科學探索獎」於2018年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共同發起,每年獎勵50名涵蓋多個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的青年科學家,每人在5年內可獲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為目前中國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今年「科學探索獎」得獎者來自全國18個城市和地區的35家不同機構,其中港澳地區有3人,包括港大尹曉波及港科大范智勇。

  於去年加入港大的尹曉波,長期從事納米光學、光電子學、輻射傳熱以及微納功能材料的規模化製造等領域的研究,是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之一。其團隊目前正在探索能量和物質在極小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下和在極端情況下的相互作用,亦有研究基於微納結構的功能材料的設計,以及可持續的規模化製造技術以應用於氣候、水、能源、糧食等重要領域。

  期望光微納結構材料規模化製造

  他昨日表示,對獲得「科學探索獎」感到欣喜,期望未來能進一步在光微納結構材料的規模化製造,以及在能源環境等領域的大尺度運用方面進行探索。

  港大校長張翔恭賀尹曉波獲獎,他認為「科學探索獎」為青年學者搭建了權威的跨學科交流平台,讓他們有機會開展合作,協作共進,拓寬科學的邊界。

  開發氣體感測器 監測人體健康

  范智勇表示,是次獎勵充分肯定其過去12年間香港科大的研究工作,更是對他未來的研究方向的很大期許,確實感到榮幸。過去多年來,他一直交叉前沿科學領域耕耘,包括研究仿生光電材料和感測器,其2020年研發的「仿生眼」,更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可望未來用於智慧型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車等。

  范智勇及其團隊還在努力以此技術幫助盲人重見光明,及開發仿生嗅覺器件,現時已發明了多種新型的氣體感測器,可以用於監測環境中的危險氣體和人體的健康指標。他表示,將前沿科技創新性的成果變成能造福人類的產品,一直都是他的夢想,港科大提供了很好的科研環境和氛圍,希望將來能用更多更好的科技來回饋社會。

  澳門特區今年也誕生了首位「科學探索獎」得獎者—澳門大學電機及電腦工程系教授麥沛然。從事射頻和模擬電路研究的他,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他昨日坦言,澳門科學研究的起點不算高,但這幾年得到國家方方面面的支持,加上大灣區城市間頻繁互動,進步速度很快,「我們會在『小而精』的方向上不斷努力,為國家的科技創新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