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BIM建模 時間縮減七成

◆建築項目團隊透過鏡頭及AR技術,將現實及虛擬結合,審視管線是否與原先設計相符。
◆建築項目團隊透過鏡頭及AR技術,將現實及虛擬結合,審視管線是否與原先設計相符。

  「智慧管理」是要先把工地數碼化。黃志斌舉例說,利用人工智能發展可協助一個大型項目鋪排錯綜複雜的機電配套及管線,亦能預先計算出牆身需要開洞的大小以及管線尺寸坐標,降低因人手鋪排管線出現錯誤或偏差。在施工後可以在現場拿起平板電腦,透過鏡頭及擴充實境(AR)技術,將現實及虛擬結合,審視管線是否與原先設計相符,有點類似玩Pok?mon GO一樣。

  黃氏指利用數碼技術還包括自動化工具,如檢視建築物是否符合建築條例,傳統的做法就是拿起圖紙,由人手逐項檢視,例如樓底是否有足夠高度,「有時差少少都好容易睇錯」。而BIM就能透過演算法,在施工前找出是否符合建築條例,透過人工智能在數碼化建築模型裏找出不合規的地方,而人工智能一日能夠偵測到三萬個不同的位置,暫時已開發超過30條建築條例的演算法。

  偵測是否符消防條例

  黃志斌又指,建築物是否符合消防條例也可以透過人工智能偵測,連消防花灑的覆蓋範圍、消防喉的長度也能顯示出來,避免出現「死位」,亦令設計和施工更加精細。

  另外,一個大型項目有相當多數量的房間,每間房都有燈掣及電掣,例如啟德體育園涉及超過5,000個房間,而這5,000個房間設計及功能又不一樣,此時就需要用人工智能加入邏輯的方式去設計不同房間的燈掣及電掣位置,所需時間由傳統倚靠人手的至少18個月,大大縮減至6個月,節省近七成時間。

  黃志斌指出,「數碼化」再進一步就是「參數化」,例如用參數化去設計一件MiC組件,電腦透過逾萬次的運算,計算出如何最「慳料」,結構承托如何達到最強等等,比起單純人腦計算更能找出更好的設計。

  謝偉正認為,項目規模愈大,愈能發揮BIM的效益,不單只可以應用在單一項目上,將來亦可以應用在巨無霸的項目上,即使規模大如一個太古城,亦無須分數期興建,只要配合標準化設計以及建築機械化,就可以整個地區都同步興建。將來「北部都會區」等大規模的項目發展,也可以利用BIM擴展到一個區域的模擬發展,避免出現規劃上的不協調,將BIM的效益最大化。他形容建築界有句名言是「萬丈高樓從地起」,現在就是「萬丈高樓同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