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倡高小初中教生涯規劃

◆研究團隊建議,應及早從高小至初中展開生涯規劃教育。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供圖
◆研究團隊建議,應及早從高小至初中展開生涯規劃教育。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金文博)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多,香港的經濟與民生都出現極大變化。為支援中學生裝備個人條件,使其有足夠信心和抗逆力以回應時代的轉變及需求,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在2019年至2022年間,在14間中學推行「青年生活世界設計」生涯規劃教育計劃,協助學生訂立升學就業目標,並與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對計劃成效進行研究,於昨日發表結果。研究團隊建議,應及早從高小至初中展開生涯規劃教育,將其納入常規課程,並為高中生提供一年至少一次的個人諮詢服務,及為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適當支援。

  家庭經濟影響學生職業方向

  研究透過問卷及焦點訪談,邀請參與計劃的其中5間中學共255名高中學生為實驗組,以及沒有參與計劃的3間中學共122名高中學生為對照組,發現計劃能有效協助參加學生建立職業方向,包括提升學生探索未來職業方向的動機,提升學生對未來職業方向的希望感,以及激發學生實踐目標的行動力及確立未來職業方向。

  研究同時發現,對自身家庭經濟情況比較滿意的學生,在建立未來職業身份各方面的分數都較高,反映家庭經濟情況影響學生未來職業方向的發展。

  研究團隊指出,學生因對未來發展掌握不足,而未能及早自我裝備和定立個人目標方向,故就推行生涯規劃教育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應將之恒常化及納入常規課程,由高小至初中階段及早開始推行,讓學生從小探索自我,發掘個人優勢強項,在建立自信及自我效能感的同時,對環境狀況和世界發展有初步認識,探索未來個人發展方向,避免因高中才開始接觸生涯規劃而引起突如其來的壓力和不安。

  研究團隊又建議,學校應為高中生每年提供最少一次的生涯規劃諮詢,以個人或小組模式,與他們一起度身訂做更切合個人需要的人生設計藍圖。同時,特區政府或學校應為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經濟及發展機遇支援,避免因家庭經濟問題而阻礙學生成長發展,及加強培育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及建立穩定且自信的發展。

  對生涯規劃教育活動設計,團隊指出,第一步須先讓學生認識和了解自己,鼓勵學生思考內心真正需要,具體化對未來生活的想像,從而選擇發展方向和實踐方案;然後是讓學生聯繫自己和社會,讓他們相信和肯定自身能力與優勢,學習如何於不同領域善用自身技能和資源,以及為學生及早提供職場所須的技能,與社會和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