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港跑友點讚大沙河綠廊:電子屏報天氣 港可借鑒

「撲哧、撲哧……」8月的一天早上,在南山區大沙河邊,攝影愛好者陳先生正咔咔咔地按着相機快門,拍攝下一隻從河心小沙洲中飛出的白鷺,牠的嘴裏還銜着一條魚兒。「現在大沙河生態環境好了,鳥兒也多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的景色時常可見。」他興致勃勃地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自己來深圳已經二十多年,見證了大沙河從臭水溝變成城市綠洲的過程,區域水環境和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已成為深圳一條生態綠廊。
治好臭水溝 鳥兒願意來
大沙河從陽台山麓發源,是南山區唯一的大河。早年間,此河因大量採沙船行駛,周邊居民蓋房也直接從河裏取沙而得名「大沙河」。「以前,這裏就是條臭水溝,水流小、河床乾枯,臭味撲鼻。別說人了,就是鳥都不願意來。」市民方女士說,非常喜歡現在的生態環境,特別推薦臨近西麗地鐵站的九祥嶺濕地公園,以「濕地森林」為主題。
在大沙河生態長廊,從清晨到夜晚,跑步、騎行、散步者絡繹不絕。長廊全線設置有單獨的自行車道、人行步道,以及長約5公里的健康跑道。這裏是香港跑友鄭子楓周末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
「這裏河流清澈,兩岸綠意盎然,時常有白鷺飛過,配上專業的跑道,跑起來很輕盈。」鄭子楓說。
設備多元化 保留原密林
長廊的沿線設置有直飲水裝置、自動販賣機,結合燈杆配置有WiFi、攝像頭,標識牌上設置的電子顯示屏,可及時通報天氣情況以及突發的暴雨洩洪等情況。鄭子楓直言,在香港類似公共設施的建設遠不及深圳,各方面都要簡陋很多,希望能通過高科技在大灣區的加速應用,從而帶動香港加快發展。
據南山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沙河生態長廊項目的施工前期,還專門聘請香港米埔生態濕地生態規劃師David Gallacher博士參與項目生態規劃,盡可能多地保留下沿岸原有大樹、密林及荔枝林,並設置觀鳥點、昆蟲屋等,提供一個人與自然對話的場所。為了提升河流的水質,在沿岸節點處設置人工濕地,不僅用作城市的濾水器,還成為附近居民的休閒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