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蝶影】戲劇忠誠者

  小 蝶

  上星期,我到香港大會堂展覽廳觀看一個展覽。與其說觀看,不如說憑弔展覽的主人翁古天農。

  古農(古天農的暱稱)是前中英劇團的藝術總監,上月不幸病逝。中英劇團為了紀念這位前領導人,特別為他舉辦一個為期兩天的展覽,名為「永遠的新青年——古天農先生 (1954-2022) 紀念展」。

  古農的戲劇一生始於他在中學一年班時,在學校的聖誕遊藝晚會上與同學一起自編自導自演一齣名叫《神經博士傻助手》的短劇。這個初試啼聲的小習作很成功,令十多歲的他從此愛上戲劇。大學畢業前,他也有一些演出經驗。

  令古農以戲劇為事業的機緣始於1983年。那年,他加入香港話劇團,成為一名專業演員。之後10年,他在話劇團內演出無數舞台劇,也導演了他的第一齣作品《師生之間》,並獲頒獎學金到美國進修戲劇。

  1990年是他豐收的一年。他被擢升為助理藝術總監,並且憑執導《與我同行》獲得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導演(悲 / 正劇)。由於他的表現優秀,翌年獲頒香港藝術家年獎的舞台導演獎。

  接着的兩年,古農分別導演了兩齣膾炙人口的舞台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和《南海十三郎》。即使不太常看舞台劇的讀者總也聽過這兩齣劇吧?原來令這兩個經典劇誕生的導演正是古農。

  1993年,古農出任中英劇團的第五任藝術總監。自劇團於1999年成立後,古農是首位華人藝術總監,更是該劇團任職最久的藝術總監,至2019年才榮休,與中英劇團一起經歷26個寒暑。可以說,他早已成為中英劇團的icon。

  說他與中英劇團經歷的是寒暑真的沒錯。在他帶領下,劇團有過美好的光景,例如由他導演的一齣《相約星期二》,不但演出多年,超過一百場,成為中英劇團的戲寶,更加遠赴美加、台北和佛山演出。

  不過,劇團也經歷過寒冬,曾經因為被削減一半資助而大受影響。古農一方面傾盡全力力挽狂瀾,寧願自動減薪四分一,也要維持演員99%的工資;另一方面,他卻因此而飽受壓力,據說更影響健康。

  在這些艱難時期,他為劇團開闢了一條新路——「帶戲入社區」,將戲劇帶到元朗、天水圍等地,並培訓天水圍的青年參演戲劇,為這些社區注入戲劇藝術。很多人都認為是中英劇團以藝術改變天水圍,古農卻在訪問時說:「是天水圍拯救了中英劇團,令我們覓得一條出路。」

  古農為了劇團真的做到義無反顧。當戲寶《相約星期二》的男主角King Sir鍾景輝不再演出後,古農粉墨登場,接棒演出慕理一角。最近才有人告訴我原來當時古農的身體已經不適,每晚演出後要到醫院接受治療。我不知道消息是否正確,聽後一方面佩服他為劇團鞠躬盡瘁的精神;另一方面卻又非常不忍。

  我最後一次見古農是在King Sir八十歲壽宴席間。我見到他時,衷心地高興。他當時消瘦了很多,但精神還是不錯。這數年間我只知道他退休了,但沒有機會碰頭。再聽到他的消息時,竟是他在夢中逝世。

  展覽會除了以展板展示古農畢生經歷和播映他演出和導演的片段外,還展覽他導演作品的數個布景。令我駐足最久的是一張面向牆壁的書桌,牆壁上掛着多張古農的個人和團體照片。桌上放着一張張紙箋,請大家給古農寫最後的話。我沒有寫,卻對着照中人說了一些話,懷念着這位戲劇忠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