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決心和智慧提速提效提量 解決房屋問題

  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行政長官李家超正就制定首份施政報告廣泛徵詢各界意見,增加房屋供應是大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李家超上任不久已成立4個工作小組,當中有兩個涵蓋房屋範疇,分別是「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和「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前者統籌及協調土地發展和房屋供應,後者專門督導公營房屋項目。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指出,「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習近平主席想港人所想,特區政府更應急港人所急、解民所困,迅速行動解決房屋問題,不負中央和港人的期盼。

  近日李家超已就房屋問題表達了一些看法,當中有些建議已在他的競選政綱有所提及,可見他對房屋問題思考已久,目前處於政策出台前的醞釀階段。事實上,在這個醞釀過程中,專責房屋問題的工作小組曾經與民建聯舉行會議,雙方已形成共識並向政府提交了一系列建議,希望政府認真研究、採納。

  善用「熟地」解燃眉急

  李家超表明解決房屋問題的途徑是提速、提效、提量,強調現階段主力從現有土地來源中盡量增加供應量。這是一個嶄新思路。因為過去房屋政策的着力點是覓地建屋,也就是說,以往談到「量」是指整體的土地供應量,而且不論「生地」、「熟地」。當中「生地」屬於長遠規劃,儘管對香港長遠發展很重要,但不能用於解決迫在眉睫的房屋問題。

  事實上,本屆政府在長遠土地規劃方面延續上屆政府的工作,即繼續推進、落實「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政策構思。現在李家超談到的「量」,是指房屋單位的供應量,明顯較為強調短中期的房屋供應。他曾經生動地說過,要令需要房屋的人滿足基本居住訴求,「能提早一個月就一個月,提早三日就三日」。解決房屋問題,探討規劃不是最緊迫的任務,而是要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以最短時間用盡「熟地」的發展潛能。從這個思路理解提速、提效、提量,可以發現,三者相輔相成,因為要提量就必須提速、提效。

  「熟地」是指現成可以用於建屋的土地,即不需要進行填海或平整等前期工程的土地。這些土地包括棕地、綠化地帶和祖堂地。這些土地的特點是生態保育價值低,阻礙發展的主要原因一般是業權問題、法律問題、行政問題或地點偏遠。這些問題並不涉及工程技術問題,也較少如農地涉及遷置、改變用途等爭議,解決起來相對容易。例如祖堂地,可以透過修改程序達至發展目的,但「各處鄉村各處例」,要建立一套各祖堂都接受的機制,始終需要時間。又如棕地,由於棕地都有業權,在尊重業權的大前提下,收地發展難度不小。

  積極研究開發綠化地

  雖然棕地和祖堂地經過處理可以發展,但這些土地的業權目前不在政府手中,所以李家超表示解決房屋問題,主要考慮綠化地帶的土地是有道理的。政府手上已有約16,000公頃的綠化地,佔全港土地面樍的15%。因此,解決房屋問題,要有攻堅克難的決心,但要盡快增加房屋供應,就要有取易避難的智慧,相信李家超都已具備了決心和智慧。然而,現在唯一的問題是綠化地帶土地的統計資料不周全,政府要盡快對全港的綠化地帶進行調研,準確掌握每一幅綠化地的情況,從而判斷每一幅地的發展潛力。一旦完成判斷,就要馬上提出具體的發展方案。

  與此同時,提速、提效也要下功夫。關於提速,民建聯給予政府的建議主要有三點:精簡程序、公私營合作、更廣泛應用新建築技術。

  在提速方面,現時公營房屋的地基及上蓋建築期是4至5年,政府應精簡審批程序,以壓縮至3年左右。過去「私人參建居屋計劃」相當成功,政府可以汲取過往成功經驗,增加出售附屬商業設施的靈活性,藉以增加私人參建模式的吸引力,並可以考慮以該模式發展出租公屋。政府還可鼓勵業界更廣泛應用新建築技術,包括組裝合成建築法及建築資訊模型。

  提高地積比率

  至於提效方面,政府可提高地積比率,讓每一幅土地的建屋潛力用得更盡一些。李家超曾表示,項目配套未完備前也可以上樓,這是給市民多一個選擇。目前有些苦候公屋單位多時的市民,可能居於籠屋、劏房的惡劣環境中,上樓大大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十多年前沙田碩門邨剛入伙時,邨內除了一家小型超市外,沒有其他配套設施。當時有獲編配公屋單位的市民覺得那裏太荒蕪,但我建議這些居民先遷入,減輕租金和生活壓力,周邊配套設施一定會發展起來。結果幾年後,該區就有大型商場落成,今天可謂應有盡有。所以,提前入伙可以提早實現土地的價值,為有迫切需要的市民改善居住環境、減輕生活負擔提供多一個選項。這也是提速、提效的有效方式。

  在李家超的領導下,解決房屋問題朝着正確方向前進。社會各界應繼續給予政府鼓勵、支持,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議,為香港市民安居樂業、社會繁榮安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