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雅藏珍:清朝帝王與禮佛五供


●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
以邊疆部族入主中原的清皇族,主體滿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薩滿教,但在入關之後,由於受其統治的人口絕大部分都是漢族人民,一方面,清朝統治者鑽研漢學及漢族文化,以「崇儒重道」為政治理念,以期從武力征服轉向思想統治;另一方面,為加強蒙滿、滿藏聯盟,清廷對於藏傳佛教的重視程度高於其他宗教。
清朝的帝王中,篤信佛教的不在少數,無論是入關前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或是入主中原後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君主,都十分尊重及推崇禮佛。其中關於順治皇帝,在民間甚至有流傳其並非死於天花而是出家為僧的流言。因此清代宮中盛行禮佛儀式。
「五供」是佛前五供器,又稱「五具足」,廣見於明清兩代,由一香爐、二燭台、二花觚組成,用於廟宇、佛堂的日常供奉及祭祀儀式,安放香、花、燈、水、果等五種供品。香爐擺放於中間,兩側為燭台,頂端置放「藏蠟」,最邊上則為花觚。根據現存文字資料,最早的瓷五供燒造紀錄為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一朝,環耳壺由花觚取代,而以成套傳世的瓷質五供亦從這個時期開始燒造,並延續至嘉慶、道光時期。
整套的五供以青花及粉彩為主,亦有鬥彩、掐絲琺瑯等品類,紋飾以雲龍紋、纏枝蓮紋、蓮托八寶等為多。2021年9月,紐約蘇富比亞洲藝術周的「中國藝術珍品」專場上,一套「清乾隆金地粉彩纏枝蓮八吉祥紋五供」以988,000美元成交,折合港幣約775.5萬元。
器型碩大的五供器,須經過精細計算逐部分燒製,稍有差池則不能與其他部件完美相接,且作為禮佛用具形制須嚴謹一致,燒製難度頗大。雖然清廷舊藏中五供瓷器仍現存不少,但有些已經不成套,因此一套完整的清代御窯瓷五供仍屬「可遇不可求」。筆者的藏品中,亦有一套「清嘉慶粉彩纏枝蓮托八寶紋五供」,上飾纏枝蓮與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腸結等佛教八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