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中史】漢唐西域不一樣 同為中原作屏藩

◆ 不同時期的「西域」所指的範圍不同。圖為位於古代西域的交河古城。 資料圖片
◆ 不同時期的「西域」所指的範圍不同。圖為位於古代西域的交河古城。 資料圖片

  人們讀中國古代史時,會經常看到「西域」這名詞。「西域」是古人對漢唐以來,陽關與玉門關以西廣大地區的統稱,但這一概念的內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並且不同歷史時期的「西域」,所指的地理範圍也不盡相同。而且,傳統以來「西域」不止是一個地理概念,它還是一個政治概念。

  兩漢時期的「西域」,狹義上指天山南北、葱嶺以東,即後來「西域都護府」統領之地,按《漢書·西域傳》所載,大致相當於今天新疆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及其周邊地區。廣義上的西域則除以上地區外,還包括中亞細亞、印度、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乃至更西的地區,可以說是指當時漢朝人所知的整個西方世界。

  數百年後,隨着隋唐王朝勢力向中亞、西亞的擴展,從前漢代「西域」變成唐代的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轄控之地,並且推行郡縣制度,採取與中原一致的管理政策,幾乎已成為唐王朝「內地」。所以,隋唐的「西域」是指安西、北庭以西的地區,具體而言,就是今天中亞的河中地及阿姆河以南的西亞、南亞地區。

  不過,隋唐時期的「西域」,其政治軍事功能與兩漢時期相同,都是作為「中原內地」的屏藩,並且在兩漢與匈奴的鬥爭、唐朝與阿拉伯人的鬥爭過程中,各自的西域地區也確實起到了緩衝作用。隋唐時期廣義的西域概念也較兩漢時期的有所擴大,隨着當時對西方世界的進一步認識,而在漢朝廣義西域概念基礎上繼續擴至地中海沿岸地區。

  今天教科書內經常提到的「西域」,主要是指兩漢時期狹義上的西域概念。該地區在兩漢時期屬多種族、多語言的不同部族聚居之地,兩漢政府並末改變該地區的政治結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其作為中原內地的政治與軍事屏障。

  從地理位置看,狹義的西域即塔里木盆地正處於亞洲中部。二十世紀初,著名的英國學者、探險家斯坦因將其稱為「亞洲腹地」(Innermost Asia),是非常形象化的描述。該處四面環山,就像大自然有意在地球上發生文明的幾處地域之間刻意所造的一處障壁。不過這障壁並未完全與周圍世界隔離,一些翻越高山的進出口使它既保持與周圍世界的聯繫,又得以利用自然地勢免遭徹底同化。

  上述地理特徵也造就了西域地區作為世界文明交匯點的特徵,兩河流域波斯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都在這裏匯聚。而在充分吸收這些文明的同時,西域也並沒有被這些文化的洪流所吞沒,而是經過自己的消化吸收,形成適合本地區民族特點的獨特文化。在這裏可以找到眾多古代文化的影子,同時也可以感受到西域文化的獨特性,而這亦正是東西文化交流的印證所在。

  ◆羅永生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中國歷史教學及研究中心主任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