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比以往更有勁了!」




立法保護「北國糧都」 科技提升土壤肥力
天剛矇矇亮,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富錦市東北水田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來到地頭,捧起一把鬆軟的黑土,查看土壤情況。將於2022年8月1日正式實施的黑土地保護法將黑土地界定為「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的相關區域範圍內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質表土層,性狀好、肥力高的耕地」。根據統計,目前東北典型黑土耕地面積約2.78億畝,黑龍江省獨佔半數以上,達到1.56億畝,有「北國糧都」之稱的富錦便是典型的黑土地集中區。
「一両黑土二両油插根筷子也發芽。」昔日,黑土地這一黑龍江最有底氣的驕傲,但長時間處於高強度狀態,土地變「瘦」、變「薄」、變「硬」,面臨着嚴峻的退化威脅。「過去只知道種地,這幾年越來越了解保護黑土地的重要性。隨着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有效實施,不但提升了農民的收入,更有效地保護了黑土地,這讓我們農民心裏更有底。」劉春提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是黑龍江在2021年出台的一系列黑土地保護地方法規,通過有效科學的指引實操,探索長效保護機制,為糧倉良田重新注入活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海江 黑龍江佳木斯報道
來到富錦市長安鎮永勝村的現代農業萬畝水稻科技示範園,稻田一眼望不到邊。在專家的指導下,總面積4萬畝的示範園,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監測系統。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張羽指着散布於田間的傳感器、控制器、攝像頭說:「這個寒地水稻生態系統野外氣象站,同時連接着全市70個農情測報點、34個『互聯網+農業』示範基地。」
耕地質量監測為黑土「把脈」
在科技示範園的展示大廳,工作人員為香港文匯報記者調出監測數據。張羽解說道:「傳感器正在採集溫度、濕度、土壤狀態。通過這些數據就可以知道秧苗在什麼時間缺什麼營養。保證效率,提高質量,對黑土地也是一種呵護。」
為保障黑土地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強化農業基礎設施也是關鍵一環。近年來,以富錦市現代農業萬畝水稻科技示範園為代表的黑龍江糧食產區,不斷強化工程措施,建成8,116.5萬畝高標準農田,平均質量提升1個等級。
田間地頭還有另外一位「智能醫生」正在工作,黑龍江通過耕地質量監測為黑土「把脈」。「這是我們建立的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點。」張羽說,包含土壤墒情多參數監測、小氣候觀測儀視頻監控系統、硬盤錄像機、監控桿、監控箱、防雷系統、太陽能供電系統等設備在內組成的監測站,通過採集植物病蟲害的圖像、環境數據、視頻等,經過中心大數據處理和智能分析、能夠自動監測土壤情況。監測數據,為農業部門合理利用耕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供科學依據。截至目前,黑龍江以2億多畝耕地為基數,按照每10萬畝耕地設置1個耕地質量監測點,統籌布設耕地質量監測點2,480個。
秸稈還田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
2021年以來,黑龍江省通過包括《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等在內的一系列地方法規,進一步細化保護利用良田、阻止地力下降。
「通過秋季秸稈粉碎還田,直接把秸稈粉碎至10厘米左右還田,再進行20厘米至22厘米的深翻作業,翻地施尿素加速秸稈腐爛速度,補充秸稈腐爛過程中消耗的氮素。土地比以往更有『勁』了!」在東北水田農機專業合作社,劉春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秸稈的新去處。秸稈還田,既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村的秸稈禁燒問題,又改善了土壤結構,提升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地不板結,透水、透氣,地力增強。
測土配方施肥為作物土壤提供營養
「以前一墒地(15畝,編者註)要上1,400斤左右化肥,現在每墒地只要1,100斤左右,水稻產量更是不降反升,這麼合適的事哪個農民不願意幹?」佳木斯市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說,「現在我們施肥不再像從前不顧一切地噴灑,這就像人吃飯一樣,不能總給他吃排骨、紅燒肉,平時也要吃一些水果蔬菜,土地需要啥我們就給施什麼肥。」
這種土地需要多少補多少的方法叫測土配方施肥。樺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忠生說,「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能,在合理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用科學的數據為土地注入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肥料,恰到好處地為作物和土壤提供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