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損手 自此不再炒樓

 ◆ 由於銷售期撞正「沙士」,YOHO Town 2003年開售時採用低價策略推售。 資料圖片
◆ 由於銷售期撞正「沙士」,YOHO Town 2003年開售時採用低價策略推售。 資料圖片

  本港炒樓風氣在1997年達到頂峰,朱達強作為一名地產代理,不諱言當年也有參與其中,他曾以300多萬元買入一個單位,最終以100多萬元賣出,虧蝕近200萬元。他說:「當時想法也不全然是要炒賣的,如果炒賣的話,跌10%會立刻走,當時不繼續持有的原因,是因為過得了1997年金融風暴,也過不了2003年的『沙士』。」

  朱達強入行後兩到三個月已成功促成交易,1997年全年佣金收入已達數十萬元,「當時賺錢容易,即使跌市,自己也覺得樓市會重新上升,1997年是個『神話』,銀行沒有正面信貸資料庫,借錢相對簡單,當時覺得買到樓就一定妥當,即使樓價下跌也好,眼裏看到的是每三年一個循環,只是沒想到1997年之後再來一記『沙士』」。

  回想「沙士」時的市面,他形容「相當可怕」:「走出街沒有半個人影,商場沒有人,發展商都劈價賣樓,當年YOHO Town才賣90多萬元。」面對逆境,他亦表示無可奈何,「當時只能夠咬着牙繼續工作,旺市有旺市做法,淡市有淡市做法,大家都這樣。」經此一役,朱達強坦言自此再沒有心思炒樓。

  翻查資料,YOHO Town於2003年7月開售,當時新地採用低價策略推售,希望「薄利多銷」。首批16個公開發售單位,即供平均呎價為1,560元,最低呎價為1,399元,入場費僅73.7萬元,曾創下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銀碼最低及香港回歸後入場費最低新盤的紀錄。

  嘆新一代不了解「高息」

  香港處於低息時期已超過14年,新入行的代理可能無法想像1997年時息口有多高,朱達強說:「當年買賣物業與今天分別很大,最優惠利率是9.5厘,最平利息是P+1.75厘 ,合計是11.25厘,在當時已經屬平息了,聽老一輩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供樓息口曾高達20厘至30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