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昔】軍功再高亦無用 文官集團多掣肘
之前一直在說宋朝的歷史,今期也不例外,繼續北宋年間的故事。在學校讀中國歷史科時,每次提到北宋國策,第一句必定是「重文輕武」,這四個字簡直就是萬能級數,差不多每一條關於北宋的考題都可以使用,從北宋初年建國的國策,到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再到北宋為什麼會滅亡,「重文輕武」四個字寫下去,總能撈到一點分數。不過,大家有沒有質疑過,為什麼北宋會重文輕武,而「北宋實行重文輕武政策」這一句,其實又是不是事實呢?
一直以來,我們都強調北宋的軍事實力薄弱,所以不論是對遼、對西夏、對金,都是陷入苦戰。有人說這是因為北宋開國之君趙匡胤是武將出身,深知武將勢大足以自立為帝,所以從此壓制武將,令北宋邊防越來越弱。這一說其實一直被人質疑,作為武將出身的皇帝,難道宋太祖不知道軍隊強大才能保衛國家嗎?怎可能反而去削弱軍隊?
另一個更明顯的疑點在於靖康之難後,南宋軍隊爆發出強大戰鬥力,不論是岳飛、韓世忠,抑或是吳玠、虞允文、李顯忠,都曾率領宋軍大破金兵。為什麼北宋時軍隊都是「大白菜」,無力抵抗金兵,來到了南宋突然就來個大變身呢?
細讀北宋年間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其實宋朝對於軍隊還是很重視的,也從未忘記過邊防的重要,例如第二任皇帝太宗趙光義,就曾親自率兵北伐,圍攻遼國燕京,不過兵敗而回;第三任皇帝真宗趙德昌,就在遼國南侵時御駕親征,訂下澶淵之盟;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禎面對西夏和大南國的威脅,雖然沒有親征,但起用了名將狄青,平定了大南國的叛亂。
既然皇帝沒有忽視軍隊的重要,那問題出在哪呢?這點從狄青的遭遇來看,或許就能解釋到不少事。
狄青,出生於1008年,之後參軍,加入到與西夏的作戰之中,屢立戰功,受到當時主政的范仲淹和韓琦賞識,連仁宗也親自接見。
公元1052年,南方爆發儂智高之亂,攻擊廣東、廣西的城池,甚至威脅湖南。情勢危急之際,宋仁宗把在對西夏前線的宋軍主力調到南方平亂,以狄青為主將,主持兩廣地區的軍事行動。儂智高雖然多次擊敗宋朝的守軍,但面對擁有精銳騎兵的狄青主力部隊,卻連連敗北,最終只能逃到大理國。
捷報傳回汴京,仁宗大喜,封狄青為樞密使,這職位在北宋年間等同古代「三公」中的太尉,掌握全國軍事大權。狄青升為朝廷首席武臣,立下大功,文官集團卻不高興了,於是不斷攻擊狄青,說他想造反。沒真憑實據也不打緊,有人說看到狄青家的狗長出龍角,又有人說狄青穿了黃袍,最終「乃罷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第二年就死在當地。
從狄青的遭遇,我們可以發現北宋其實不缺軍事人才,也不缺能征慣戰的士兵,但朝中大臣就是信不過武將,所以就算狄青立下大功,最終也只能被貶到地方。之後北宋雖仍有名將,但仍然敵不過朝中掌權的文官集團,對西夏軍隊的主力雖然回汴京防守,但敵不過文官集團的掣肘,無力阻止靖康之難的發生。
所以說,「重文輕武」,其實不是北宋不重視軍事力量的意思,而是過分信任文官集團,令武將無能為力。
◆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