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學者料未來房策聚焦提升人均居住面積

  因應習主席關注香港市民「住得更寬敞一些」的期望,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70平方呎,對比新加坡和英國的人均面積確實都相差太遠。他認為,習主席的講話為特區政府的土地及房屋規劃指明了方向,日後就是要以提升人均居住面積的角度出發。

  莊太量認為,香港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其實是「人為」的,原因是香港有不少未開發土地被列為禁止開發,例如佔地超過1.5萬公頃的綠化地帶,以及郊野公園邊陲,想大量增加土地供應最好就是把這些土地限制「拆牆鬆綁」,從源頭上大量增加土地供應。

  倡從新建公營房屋入手

  在將來公營及私營房屋為7:3的前提下,會有不少大學生都住在只有300至400平方呎,甚至更細小的公營房屋單位中,對於年輕人來說是絕望的。莊太量建議政府可以興建一些單位逾千呎的樣板公營房屋,並陸續增加規模,好讓年輕人都有希望。

  莊太量指,「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的計劃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估計數年後會陸續有項目落成,但不期望樓價可以平到讓所有人買得起,因此香港政府可以加大推進大灣區的融合,只要有人入去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居住,即使只有10萬人,香港的住房供應不足問題都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紓緩,以解燃眉之急。

  他又建議,香港及內地更可以加強合作,在大灣區某地劃出一個圈,引入香港的教育制度,例如香港中學文憑試制度(DSE),讓港人子女在內地念書時無須重新適應,再配合工作機會及醫療福利,增加港人到大灣區定居的誘因。◆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黎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