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25年】回歸以來香港的經濟發展:回顧與展望

  梁永勝 特區政府經濟顧問

  今年是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亦是一個好時機,讓我們回顧香港經濟在過去25年的發展歷程,同時探索香港經濟在這百年未遇的大變局之中的未來路向。

  過去25年:成績有目共睹

  香港經濟在回歸以來成功把握國家經濟騰飛帶來的機遇,取得了長足發展。2021年香港的經濟規模是1997年的兩倍多,本地生產總值達到2.8萬多億港元。其間,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7%,比發達經濟體的1.9%增長率高。市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較高技術階層佔整體就業人數的比例由1997年的約三成 上升至2021年的約四成; 2021年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達到49,800美元,比英國和日本還要高。這些佳績全賴「一國兩制」賦予的獨特優勢。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保留了普通法系統、法治和司法獨立,也繼續實施簡單低稅率、貨物資金資訊自由流動和公平競爭的經濟制度,行業標準和營商環境與國際接軌。同時,國家給予香港優惠條件進入內地市場,例如在2003年簽訂並在之後不斷優化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以及兩地金融市場的多項互聯互通機制等。

  這些優勢,加上多元化專業服務行業、富國際經驗的優秀人才,以及香港市民肯拚敢做的精神,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商業和地區總部中心的地位持續鞏固。2021年香港是世界第六大貨物貿易實體,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和向外直接投資總存量位居全球第五位及第七位,境外公司的駐港公司數目超過9,000家。這些都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大家確實可以看見,在熙來攘往的中環,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企業家在這塊彈丸之地尋找機會。

  不可不提的是,這25年的歷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香港經濟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資訊科技泡沫爆破、SARS爆發、環球金融危機、黑暴動亂,以及現時的新冠病毒疫情等多個重大衝擊。在每次低潮中,香港經濟都展現出極強的韌性,在國家的支持和香港市民的努力下靈活應對,迅速作出相應調整,在短時間內恢復元氣,重拾增長動力,並且不斷壯大。

  面對百年未有的大變局,香港國安法的實施令社會由亂到治;加上完善選舉制度,令「愛國者治港」原則得以全面落實。特區政府、立法會和社會各界往後可以齊心合力,集中精神處理社會、經濟及民生問題,破解一些長久以來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這將會為香港經濟持續發展創造理想條件,開啟新篇章,再創高峰。

  經濟前景:機遇無限

  香港經濟的定位一向都是背靠祖國,面向國際。隨着國家在環球經濟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只要香港能準確把握國家發展的方向,利用好自身的優勢,未來勢必機遇處處。國家「十四五」規劃訂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期策略,將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將繼續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八個中心的發展,包括一方面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以及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建設和發展成國際航空樞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些定位為香港的長遠發展提供清晰指引,有助香港能更好發揮國家的國際循環節點功能。香港可進一步強化跳板、中介人、高增值服務平台、國際人才庫和資金池、試驗田、防火牆等角色,吸引外資企業投資內地,以及協助內地企業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內地現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產群體隨着經濟發展不斷壯大,形成強大的內需市場。CEPA開放措施讓香港服務業提供者以優惠條件進入內地市場。積極參與內循環,能為香港各行各業帶來巨大機遇,為經濟提供增長動力,並為市民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

  粵港澳大灣區將是香港參與國家雙循環的最佳切入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作為國家其中一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大灣區的人口超過8,600萬,去年區內生產總值接近2萬億美元,與全球第九大經濟體加拿大的經濟規模相當。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商貿和航運中心,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優勢互補,合作空間巨大。例如金融方面,香港一直為大灣區企業的發展籌集國際資金,並協助其防控風險;創科方面,香港具有深厚根基的基礎科研以及世界級的科研人才,能夠配合大灣區內地城市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市場規模,促進科研成果市場化,將大灣區打造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助力國家科技自強自立。特區政府會繼續致力促進與內地基礎設施的聯通和人才、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不同領域尋求政策創新和突破,並透過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建設和「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抓緊大灣區發展帶來的龐大商機。

  本地方面,特區政府近年致力豐富香港產業發展,推動高質量而且具包容性的經濟增長,從而創造更多優質、多元的就業機會,而創新科技是當中重要的一環。過去五年特區政府在發展創科方面已投放了1,500億港元,創科產業的生態系統已日漸成熟,在提升香港經濟增長和競爭力上將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此外,特區政府亦會從供應端着手,為未來經濟發展創造容量。土地方面,「北部都會區」是解決土地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及其帶來理順其他地區土地用途的機會,可為未來二十年的土地需求提供重要的供應方案,有助紓緩土地供應不足對香港的商業、社會和民生服務的制約。同時,特區政府亦會從多方面解決因人口高齡化帶來的人力資源制約,包括投放資源於優質教育和人才培訓,確保本地人力資源充足,提升勞動人口的質素,以及吸引更多內地與海外人才來港。

  結語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在祖國的支持和市民的不懈努力下,香港經濟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在往後的歲月裏,只要香港能繼續抓緊「一國」帶來的機遇,利用好「兩制」下的獨有優勢,再發揮好香港市民靈活、專業、具國際視野等特質,必能繼續服務國家所需,亦能從中取得更好發展,寫下更亮麗的新章。